天主教隱修會之一。一譯本尼狄克派。529年由貴族出身的義大利人本篤(一譯本尼狄克)所創。他手訂會規,規定會士不得婚娶,不可有私財,一切服從長上,稱為“發三願”。每日必須按時進經堂誦經,詠唱“大日課”,餘暇時從事各種勞動。會規要求祈禱不忘工作,視遊手好閒為罪惡。嗣後該會規成為天主教修會制度的範本。

  529年,該會在義大利中部卡西諾山的羅馬神廟舊址建造第一座修院,至今仍為西歐著名修道院。會士們除完成日常的靈修活動外,還謄抄古古籍及從事宗教藝術與教育事業,對保存歐洲古代文化遺產,有一定作用。該會傳統尤重教會音樂,特別擅長於詠唱相傳為格列高利一世創作的格列高利頌調。今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等國的本篤全修院仍保持這一傳統。當時入會者除平民外,也有貴族。會士中曾出現不少聖徒與學者,其中後來成為教皇者就有格列高利七世等40餘人。

  9世紀後,許多修院會規松弛。10世紀時,法國克呂尼修院首先發起改革運動,稱“重整本篤會”。11世紀初在法國第戎附近的西多曠野又有西多會(一譯西都會)產生,在法國夏特勒山聖徒勃羅諾創辦有加都西會。15~16世紀時,因會士到殖民地傳教,該會的隱修性質漸失。20世紀初,該會德籍、比籍及美籍會士曾相繼來華傳教,在北京曾創辦輔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