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白蓮教各派所用經卷的專稱。最早在民間下層社會中流傳的寶卷,多為手抄秘本,被官方稱為妖書、邪經。後因無為教、黃天教、大乘教、弘陽教等教派攀附上層社會得到支持,而擁有充分的資金和印刷機構,遂得印行。但其內容大多是敷演白蓮教教義或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以及對統治者的稱頌。

《大乘意講》寶寶卷

  明正德(1506~1521)初年,刊印寶卷蔚然成風,萬歷(1573~1619)時臻於極盛,以後漸見衰落。清代初期尚有編印者,中期以後隻偶有復印本可見,存世最早的寶卷為正德四年的無為教經卷《羅祖五部經》中的《巍巍不動太山深根結果寶卷》及《正信除疑無修證自在寶卷》,印制精美,大字摺裝,經皮卷套都以錦緞裱褙,無異於佛、道經卷。目前國內所藏和流於國外的這類寶卷連同佚書目錄共有百數十種。

  寶卷以韻文為主,白文為輔;韻文又分五言、七言、十言以及諸如《駐馬聽》、《沽美酒》、《上小樓》等各種民間傳習的曲牌,其中以十言韻文最多。有的寶卷首尾還有偈贊之類,大部也屬韻文。每部字數一般在一二萬字左右,多數分為上下卷,二十四品(或稱品選、際、分、參)。

  至於被官方稱為妖書、邪經的,由於條件限制,罕有印本。這類寶卷見於文獻、檔案資料記載的雖然不少,但因一直在民間秘密傳抄,且常遭官府查禁,故傳世甚少。已發現者隻有《傢譜寶卷》、《定劫寶卷》等數種。

  約從道光(1821~1850)之後,寶卷分化成兩種新的體裁,一種是某些教派所編的經卷,加進瞭扶乩通神降壇垂訓的內容,名為“壇訓”。壇訓的形式比寶卷簡單,多是十言韻文。偶有五言、七言。字數多者一二千,少者幾百。自清末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在各種民間宗教中廣為流傳。壇訓的編寫制作極為簡易,不論印本、抄本,數量都很大。另一種是開始在寶卷中加進佛、道教或勸善懲惡的故事,如《目連救母寶卷》、《悉達太子寶卷》、《劉香女寶卷》、《韓湘寶卷》、《何仙姑寶卷》等。漸後則又加進一般民間故事或戲曲故事,如《孟薑女寶卷》、《白蛇傳寶卷》、《龍圖寶卷》、《梁山泊寶卷》、《珍珠塔寶卷》等,宗教色彩也隨之減少,有些純屬民間通俗文學作品。

  寶卷本來由民間宗教的專職人員或一般信徒來宣唱,間或也有由僧人、尼姑、道士宣唱的。自從增加各種故事之後,則流入坊肆、樓館和居民中,形成一種名為“宣卷”的曲藝,宣卷藝人也就不再限於教中人。他們編寫的寶卷都是宣卷藝人個人所用腳本,文字較粗俗,多系抄本。但也有些經過文人加工後的印本。清光緒、宣統至民國時代,宣卷以及作為宣卷腳本的寶卷,在江、浙諸省頗為盛行;北京、河北、山西某些地區雖也有演唱者,但多自南方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