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生徂徠

  日本德川時代中期的哲學傢,古學派之一的萱園學派(又稱古文辭學派)的創始人。本姓物部,名雙松,字茂卿,號徂徠(徂徠)、萱園,通稱總右衛門。生於武藏國半島郡江戶城(今東京)。傢貧,5歲時自學漢文,後來研究儒學、軍事學等。初初時信奉朱子學,50歲後受中國明朝文人李攀龍(1514~1570)和王世貞(1526~1590)的古文辭學影響,思想發生很大變化,開始批判宋學,並在日本開拓、推廣古文辭學。他的學說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曾經風靡日本,後來對日本的國學和水戶學等產生瞭很大影響。

  徂徠學識淵博,著述很多。他的思想核心是關於“道”的見解。他把中國古代自堯帝到周公施政的社會看作是理想社會,主張復古。他認為,孔子講的“道”就是“先王之道”,“先王”指的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7個聖人,“先王之道”是他們創造出來的,所以“先王之道”又叫做“聖人之道”。“先王之道”也就是安天下的“道”。體現“先王之道”的是“物”。所謂“物”,指的是禮、樂、刑、政。離開禮、樂、刑、政,就無所謂“道”。為瞭安天下,為政者本人的道德修養是根本,而這種道德修養必須出於安天下的心願,這就是仁。“先王之道”以仁為主。中國的六經記載瞭“先王之道”,所以學習“先王之道”的方法是直接鉆研六經;而要正確地理解六經,必須通曉漢語古文辭,弄清楚“先王”施政時的種種事實。學問之道,以信聖人為先。宋儒不懂古文辭義,用當時的辭義去解釋六經,牽強附會,杜撰出“先王”、孔子所沒有的,不符合“先王之道”的性理學。“理”是無形的,因而是沒有準則的;“天理人欲”之說也沒有準則。“先王”之教,以“物”不以“理”。宋儒認為人的氣質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其實氣質是先天的本性,絕非人力所能改變;一般人通過學習可以成為仁人,但是不可能成為聖人。

  另一方面,徂徠主張順天命,並且認為天和聖人之心都是不可知的;為瞭統治人民而祭祖、向鬼神問卜也是必需的。租徠思想上的矛盾,反映瞭德川時代朱子學以至整個儒學思想體系開始分崩離析的狀況。但是,他聲稱“道”──文物制度可以由聖人創造,否定瞭宋儒關於“道”自然地與天地共存的傳統觀念,區別瞭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不同規律,這一點在當時的日本具有重大的意義。他的整個學說,是日本儒學史上罕見的、具有創造性的思想體系。它出現在日本封建思維方式開始讓位於近代思維方式的歷史轉折時期,雖然以古學為名,實際上卻蘊藏著日本近代思想的一些萌芽,成為日本近代思想的一個出發點。

  徂徠對中國的音樂、明律、度量衡、漢詩文等都有研究,並且取得瞭成就。

  清嘉慶十四年(1809),徂徠的《〈論語〉徵》、《〈大學〉解》、《〈中庸〉解》與蟹養齋的《非徂徠學》傳入中國。1836年錢泳又把徂徠所著的《辨道》、《辨名》編成文集,附以自序和“日本國徂徠先生小傳”,在中國出版。徂徠的學術思想傳入中國後,受到中國學者如劉寶楠、戴望、俞樾、李慈銘等人的推崇。徂徠的主要著作還有:《學則》、《政談》等。

  

參考書目

 尾藤正英:《日本の名著》第16卷《荻生徂徠》,中央公論社,東京,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