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狄德羅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傢、美學傢,百科全書派的主要代表,第一部法國《百科全書》主編。

  生平和著述活動 狄德羅誕生於郎格裏,父親親是制造刀具的手工業者。1732年狄德羅獲得巴黎大學文科碩士學位。在青年求學時期,他博覽群書,熱衷於從文學、科學和哲學中吸取知識。他精通意、英等幾國文字,曾從事翻譯工作; 以譯述 A.A.C.沙夫茨伯裡的《德性研究》而著稱。

  狄德羅在主編《百科全書》的25年中,深受英國唯物主義者F.培根、T.霍佈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培根關於編輯百科全書的思想,促使他堅定地獻身於《百科全書》的偉大事業。

  狄德羅深信人類的全部知識是有結構的,各門類的知識互相聯系,彼此相接,構成統一的整體。這就需要《百科全書》作為記載和傳播的工具,教育當代人,並流傳後世。他有意識地打破傳統的知識概念,把機械工藝列入他主持編輯的《百科全書》,同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並列。他在《百科全書》中揭示瞭方法論的要點,即避免經常出現的錯誤,舍去微末細節去窮究本質的東西;以前人取得的成果為基礎,開辟新的道路。《百科全書》中關於政治設施和僧侶問題的論述,具有振聾發聵、啟迪思想的作用。狄德羅這些思想方針激起瞭當時統治階層的憤怒,皇傢政務會議於1752年發佈命令,查禁第1、2卷《百科全書》。

  狄德羅除主編《百科全書》外,還撰寫瞭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學思想錄》、《對自然的解釋》、《懷疑者漫步》、《論盲人書簡》、《生理學的基礎》、《拉摩的侄兒》、《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宿命論者讓·雅克和他的主人》、《駁斥愛爾維修〈論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瞭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的研究》、《論戲劇藝術》、《談演員》、《繪畫論》、《天才》等著作中,表述瞭他的“美在關系”的美學思想。

  哲學思想 狄德羅的哲學思想是逐漸形成的,既反映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又夾雜著一些辯證法的因素。

  無神論 狄德羅成為無神論者,經歷瞭曲折的道路。他於1746年寫的《哲學思想錄》表露瞭自然神論的端倪,1749年發表的《論盲人書簡》才充分表述瞭無神論思想。這種思想沒有停留在以觸覺為衡量事物存在與否的準則上,深入到瞭理論思維的領域。他斷定有神論的神的觀念是屬於目的因的范疇,而目的因卻給難以解開的結加上一個更加令人迷惑的結,不但對於理解事物沒有裨益,反而徒增困擾。這是對有神論的有力打擊,標志狄德羅已經轉變為真正的無神論者。

  自然觀 狄德羅把世界設想為一個大系統,認為其中存在的隻有時間、空間與物質;物質本身具有活力,能夠自行運動,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參與;運動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的聯系造成絢麗多采的大千世界,這個世界是統一的,統一於物質;由於物質不斷運動,永遠處於變化的過程中,所以新鮮的事物層出不窮;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聯系,聯系與統一具有內在的邏輯上的蘊涵關系。

  在狄德羅的自然觀中,含有轉化的觀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轉化,並以磁和電彼此之間的轉化關系作為例證。他認為轉化還涉及事物質的變化。物質與意識屬於性質不同的范疇,但是隻要有必要的、適宜的溫度和運動,使具有一定特性的兩種呆板的物質相結合,就能產生意識,體現更高一級的事物之間的轉化;轉化與演化作為概念在思想上相通,可以由此達彼。狄德羅斷定,隨著時間的流逝,畸形的怪物相繼滅絕,唯有適宜生存的生物才得以保全自己,不斷蕃衍。

  狄德羅的自然觀具有辯證法思想,但仍然存在形而上學傾向。他把一切變化都歸結為“純粹數量增長”,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變的,認為由元素組合的事物,通過嬗變而彼此交替,隻能形成循環的局面。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在認識論方面,狄德羅強調感覺論,認為出現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導源於感性知覺,他從認識的起源上反駁先驗論以及純屬思辨性質的形而上學。他沒有單純停留在感覺上,還對感覺的構成進行細致的分析,斷定感覺以社會實踐為轉移,同觀念相聯系,不能完全簡單歸結為生理和心理現象。感覺固然是認識的主要出發點,卻不是唯一的認識軌道,與此相平行的還有另一條軌道:認識的主體發揮能動性,制訂假設,有目的地進行實驗,迫使感覺提供事實材料,檢驗由理性的演繹活動所制訂的命題的真假。感性與理性兩條軌道相輔相成,共同推進人類認識。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進步的社會歷史觀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傢起源於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宣稱人民服從君主的統治,是以君主保障人民自由幸福為先決條件的。一旦君主獨斷專行,濫施淫威,就會喪失支配人民的權力基礎。他認為人民訂立契約隻是把一部分平等的權利委諸君主。但是,自由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包括政治自由和貿易自由,還容許競爭自由和學術研究自由等等。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削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美學思想 狄德羅依據唯物主義觀點,提出瞭“美在關系”說。認為“美”是一個存在物的名詞,它標記著存在物一種共有的性質,這個共有的性質就是“關系”。這就是“美在關系”的含義。事物的性質是關系的基礎。“美在關系”就意味著美在事物的客觀性質,事物的性質是美的根源。他認為事物的性質可以在人們的心靈中引起各種各樣的觀念,諸如秩序、比例、對稱、適合、統一等等。但隻有喚醒關系觀念才最適於用“美”來稱呼。狄德羅認為“關系是悟性的一種作用”,沒有“悟性”的作用,就沒有關系觀念,也就沒有美。根據這一點,他把“關系”基本上分為3類:實在的關系、察知的關系和虛構的關系。與這3類相應,美也分為3種:①“實在的美”,又稱為“在我身外的美”。這種美以“有能力在我的悟性之中喚醒關系概念的東西”為基礎,是不依欣賞者的“悟性”為轉移的客觀事物的美,它隻是可能被欣賞者的“身心構造”認識而尚未被認識的美。②“見出的美”,又稱為“與我有關的美”。這種美以“在我們心中喚醒關系概念的東西”為基礎,是借“悟性”來判斷的美。③虛構的美,實際是藝術傢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美。這種美以藝術傢的智力和想象虛構的關系為基礎。是憑“悟性”放到物體中去而構成的美。

  按照“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解釋瞭現實美和藝術美。他認為自然美是單就自然物本身考慮關系,如一朵花的美,一條魚的美;也可以就自然物之間考慮關系,如這朵花與那朵花哪朵花美,這條魚與那條魚哪條魚美。狄德羅認為,自然美是依關系的多少來定美與不美的,是在比較中來確定的。對於社會美,狄德羅認為應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考慮,比如一個美男子,是依他在眾多男子中的地位來確定的;此外,他還從生活環境、生活活動對人的影響來說明人的美,比如“挑夫的美”是由於經常勞動造成的結果。對於藝術美,狄德羅肯定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認為大自然是藝術的第一個范本。據此他認為,藝術模仿自然,首先就要瞭解和研究現實的一切關系,特別是那種因果必然關系。藝術要模仿人物,就要註意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他說,藝術越能把自然即現實的關系描寫出來,就越美。一幅畫像不應該是“愛神維納斯”,而應該是“鄰居中的一個女子”,即不應該是理想,而應該是現實。所以他把藝術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張藝術效法自然,反對仿古,反對墨守成規。基於這一點,他認為大自然高於藝術,自然美高於藝術美。因為現實的關系是多種多樣的,藝術傢永遠不能把現實關系摹寫得無遺無漏,也永遠創造不出勝過大自然的作品。但是,狄德羅作為啟蒙運動思想傢,並不甘願作自然的追隨者,所以他又認為藝術真實既不應違背自然真實,又不等於自然真實,藝術真實必須符合藝術傢的理想,符合他所虛構的關系。而在藝術美的現實和理想兩個方面,他又更重視理想。

  狄德羅認為,審美鑒賞不單是審美感受力,也是審美創造力。從審美感受來說,關系的知覺是美感的基礎。這種關系的知覺,主要來自視聽感官和觸覺感官。狄德羅不同意哈奇生以“第六感官”即“內部感官”作為審美感官的觀點,也不同意味、嗅感官可以感知美的意見,他說“就嗅覺和味覺來說,就既無美也無醜”。作為美感基礎的關系知覺,“是在我們心裡引起對愉快關系的知覺的效力或者能力”。狄德羅把一般知覺和審美知覺作瞭區分。審美知覺帶有愉快情感,而且美感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要有“悟性”參與活動。“悟性”是指思維這類心靈官能,它要對知覺到的關系加以考慮、比較,形成“關系觀念”,才能據以作審美判斷。美感不能隻靠感情判斷,還要靠理智、悟性去判斷,不獨是感受,也是認識。他認為想象也是形成美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它和情感、理智一起形成美感。狄德羅認為美感是和一個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識成正比例增長的。

  從審美創造來說,審美鑒賞是指“趣味”和“天才”。狄德羅認為“天才是一種純粹的天賦”,是“氣質的某種結構”再加上“預見性精神”。趣味與天才不同,它創造作品是依據法則的知識,隻能產生一些“慣性的美”。狄德羅把趣味、天才同審美感受區分開,又把趣味同天才區分開,沒有充分註意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彼此滲透的復雜關系。

  依“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還考察和研究瞭審美判斷的標準以及審美判斷產生分歧的原因。狄德羅堅持以客觀事物的關系、實在的美為審美判斷的客觀標準,但是他又認為審美判斷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狄德羅把“美在關系”說用於戲劇理論。狄德羅認為,他所提倡的新的市民劇的主要任務就是描寫“情境”。“情境”也就是關系,如傢庭關系、職業關系、敵友關系等等。應借“情境”去展現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狄德羅的美學思想,上承亞裡士多德,下啟Н.г.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學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亂。他把美看作是在心靈中由“悟性”喚醒“關系觀念”的東西的標記。有把美和美感混為一談,甚至以美感作為美的基礎的看法。沒有劃清美與美感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