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近、現代仇視、排斥、壓迫和殘害流落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社會思潮與行為。亦稱排猶主義。德國作傢W.馬爾1879年最早使用瞭這個詞。

  自西元135年猶太人起義失敗後,猶太人即被逐出耶路撒冷以至整個巴勒斯坦而流落世界各地。中世紀,猶太人飽受封建主與僧侶的壓迫。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在西歐一些國傢,猶太人的地位有所改善。但在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國仍然存在仇視猶太人的現象。F.恩格斯1890年在《論反反猶太主義》一文中說:“反猶太主義無非是中世紀的、垂死的社會階層反對主要由資本傢和雇傭工人組成的現代社會的一股反動逆流”,“如果反猶太主義在某一個國傢能夠存在,那隻證明那個國傢的資本還不夠發達”。

  俄國沙皇政府特別仇視猶太人,並竭力煽動工農仇恨猶太人。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後,在敖德薩對猶太人進行瞭大屠殺;在白俄羅斯和波蘭也掀起殘害猶太人的浪潮。1905年革命時期,在100個城市裡計有4000多猶太人被殺,1萬多猶太人被打成殘廢。19世紀末,法國發生瞭君主派軍閥集團組織審判總參謀部猶太人軍官A.德雷福斯的案件,誣告他向德國駐法國大使館提供情報,從事間諜與叛國活動,判處他無期徒刑。一些極端分子舉行示威,高呼“槍斃猶太人”的口號。經過共和派和主持正義人士的鬥爭,至1906年當局才宣佈將德雷福斯無罪釋放。在19世紀末的德國曾有20多萬人在致首相 O.von俾斯麥的請願書上簽名,要求褫奪猶太人的公民權。

大批猶太人被迫離開法西斯德國(20世紀30年代)

  十月革命後俄國的猶太人得到瞭解放,但在資本主義國傢中資產階級仍不時挑起對散居於各國的猶太人的仇恨,以轉移國內無產階級的視線,掩蓋階級矛盾。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德國在雅利安人優越的種族主義的旗號下,將反猶太主義發展成極端的滅猶主義。納粹黨徒采用槍殺、毒氣窒息、餓死和活埋等手段,企圖消滅所占領的波蘭、蘇聯及歐洲其他國傢領土上的所有猶太人,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及其他各地被折磨和殘害致死的猶太人總數約有6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