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漢時期一種把經學神學化的學說。“讖”是一種隱秘的語言,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兇,告人政事。讖書是占驗書,“緯”是相對“經”而言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兇”;“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讖與緯作為神學預言,在實質上沒有多大區別,但就產生的先後說,則讖先於緯。漢以前在燕齊一帶的方士中就造有“讖語”。秦始皇時,方士盧生入海求仙,帶回《圖錄》一書,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讖語。《史記》中也載有《秦讖》。漢武帝以後,獨尊儒術,經學地位提高,,產生瞭依傍、比附經義的緯書。緯以配經,故稱“經緯”;讖以附經,稱為“經讖”;讖緯往往有圖,故又叫“圖讖”、“圖錄”、“圖緯”;以其有符驗,又叫“符讖”;以其是神靈的書,又叫“靈篇”。

  西漢中期以前,讖緯不過是零星的隻言片語,到西漢末年,方士化的儒生,大量造作讖緯,並編輯成書。東漢劉秀以圖讖起兵。他即皇帝位後,崇信讖緯,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佈圖讖於天下”。計有《河圖》9篇,《洛書》6篇(見河圖與洛書),還有托為伏羲到孔子演繹的30篇,再加上經緯35篇,共80篇。讖緯書的名稱都是很奇怪的,如《易緯》的《乾鑿度》、《稽覽圖》,《書緯》的《璇璣鈐》、《考靈曜》,等等。這些名稱顯示瞭讖緯的神秘性。

  讖緯以陰陽、五行為骨架,是數術迷信與經學的結合,內容龐雜,其中有解經的文字,有古代的神話傳說,有天文、地理及歷法等自然科學知識,但它的核心則是神學。在讖緯中,孔子被塑造成一個能知過去、未來的偉大的“神聖”,並說孔子是“為漢制法”的神人。

  讖緯神學的理論基礎是天人感應論。讖緯中的“天”即上帝,是最高的神,有意志、思想、感情,能賞罰。天的意志通過陰陽五行和天象的變化表現出來。按陰陽五行和天象的變化,可以占驗吉兇禍福,瞭解“天意”。讖緯中,天人感應論被廣泛應用,比附得十分細密,也極為煩瑣。

  讖緯在東漢時,號為“內學”,尊為“秘經”,成為統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凡經說上的分歧,甚至國傢的禮樂制度,都要以讖緯決斷,所以讖緯在東漢一代具有神學法典的性質。

  讖緯諸篇中也保存著一些古代的科學資料。《河圖》說:“地恒動不止。”《河圖·開始圖》說:“陰陽相薄為雷。”《春秋·元命包》說:“陰陽激為電。”這些都是寶貴的古代自然科學知識。

  魏晉以後,歷代統治者都禁止讖緯,讖緯之書遂大量散失,剩下的隻是零篇斷簡。後人的輯本有明代孫穀的《古微書》,清代趙在翰的《七緯》、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黃奭的《逸書考》。20世紀70年代日本明德出版社出版的安居香山、中村八合編之《緯書集成》,綜合參校各傢輯本,並附有校勘、索引,是比較完備的讖緯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