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獻章

  中國明代哲學傢。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白沙裏人,世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1447)舉廣東鄉試,會試不中,入國子監讀書。景泰二年(1451)再試不中,於景泰五年棄舉子業,從名儒吳與弼學。不久歸傢,築陽春臺,靜坐其中,足足不出戶數年。後復遊太學,名揚京師,被認為是“真儒復出”。成化五年(1469)再次參加會試,又下第,遂絕意功名,歸廣東講學。成化十八年明憲宗下詔征聘。進京後,未被重用,上疏托疾乞歸。此後,一直隱居故裡,直至逝世。謚文恭。著有《白沙子全集》。

  陳獻章早年學宗朱熹,自稱:“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陽”。後接受吳與弼的思想影響,觀點發生變化,逐步走上心學道路,最後形成“以虛為基本,以靜為門戶,以四方上下往古來今穿紐湊合為匡郭,以日用常行分殊為功用,以勿忘助之間為體認之則,以未嘗致力而應用不遺為實得”的思想作風。

  陳獻章以“心”為其哲學的出發點。他賦予“心”以“無我無人,無古今,塞乎天地之間”的絕對性質,認為“心”不僅制約天地的運行,而且還能產生萬物,具有“生生化化之妙”。從而得出“一體乾坤是此心”、“若個人心即是天”的結論。

  從這種以心為本體的主觀唯心主義出發,陳獻章進一步提出所謂的“作聖之功”。他認為,作為宇宙本體的“心”,由於“下化”“寓於形”而成為具體的人心。心本來是一個,但因受形體和物欲的蒙蔽,變得有理而不明,從而也失去支配天地萬物的能力。在他看來,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重新恢復人心的本來面目。若想達到這一目的,光靠讀書是不行的,隻能通過“洗心”的辦法,使心“無累於形骸,無累於外物”,擺脫肉體的局限和物欲的蒙蔽。完成這一任務的主要方法是“靜坐”。他認為,人靜坐久之,“心之體”就會“隱然顯露,常若有物”。達到這一境界,就會“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

  陳獻章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突破瞭朱熹思想的統治,建立瞭明代第一個較為系統的心學體系。他的心學觀點對王守仁哲學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所以黃宗羲說:“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陽明而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