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哲學傢。專長數理哲學、邏輯哲學和語言哲學。1930年獲劍橋大學女王學院學士學位,1930~1931年在哥丁根大學從事研究,1939年在倫敦大學以題為《邏輯實證主義的理論》的論文獲博士學位。1936~1940年任教於倫敦大學教育學院,1940年赴美國任伊利諾大學哲學教授,1946年任康奈爾大學哲學教授,1954~1977年升任 S.L.塞奇講座哲學教授,1977年任榮譽教授。他曾任《哲學評論》雜誌主編,美國哲學協會東部分會主席,美國科學院院士。他的主要著著作有:《數學的性質》(1933)、《批評的思考》(1946)、《語言和哲學》(1949)、《分析的問題》(1954)、《模型和隱喻》(1962)、《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指南》(1964)、《語言的迷宮》(1968)、《準確的限度》(1970)、《警告與批評》(1975)等。

  佈萊克受分析哲學的創始人L.維特根斯坦的影響最深,他在早期對數理哲學的研究和後來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研究中都使他覺得有直接探討《邏輯-哲學論》的必要。對這本書長期鉆研的結果,使他終於完成《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指南》的著作。這是很受重視的一本書。書中除詳細註釋外,還包括對主要論題的評論性說明和有關維特根斯坦思想來源的廣泛資料。

  佈萊克還在許多論文中對維特根斯坦後期著作中突出的問題或主要論題加以討論。如在意義問題上,佈萊克指出,把意義設想為一個關系或一個對象都是錯誤的,盡管語詞是有意義的,我們也試圖闡明“意義”這個詞的用法,但並不需要假定有可稱為“意義”的那種東西。他認為可以把僅僅依賴於所涉及名詞意義的必然陳述看作某些規則的“代替品”,因為這個陳述的必然性就在於它同一個相聯的語言規則有關系。他註意到日常語言規則有點含混,並探索為何能用不精確概念進行推理的問題,他從中發現關鍵的因素在於人們預先就設定在具體場合可以使用不精確的概念。佈萊克語言哲學的特色就是註意到瞭語言行為中的預設,同時他還強調定義和斷定都含有預設,並把預設同蘊涵作瞭詳細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