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達哥拉和畢達哥拉學派

  畢達哥拉(約西元前580~前500)是古希臘與伊奧尼亞學派相對立的南義大利學派的創始人。有些學者認為他是古代最初的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

  關於畢達哥拉本人的生平和學說說,古代沒有留下什麼可靠的材料。亞裡士多德隻謹慎地提到“畢達哥拉學派”,而沒有提畢達哥拉本人,但古希臘哲學傢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都提到過他。

  畢達哥拉生於伊奧尼亞的薩摩島,因與當地執政者不和,遂遷居南意大利的克羅頓。他在那裡主要進行宗教的、社會的和政治的活動,但遭到本地人的反對,他為瞭進行上述活動而組織起來的社團也被粉碎。就畢達哥拉學派後來的活動和影響看,這個學派的重要思想是在哲學和科學方面。

  畢達哥拉學派早期的學說主要有靈魂輪回說和數的和諧說。有的學者認為這兩方面是有聯系的,有的則認為畢達哥拉學派並沒有有意識地把兩方面聯系起來。

  一般學者認為,畢達哥拉學派的“靈魂輪回說”與當時希臘流行的秘密教派奧爾弗斯有相當關系;也有學者認為這個學說來自埃及或東方的宗教。這個學說把人的靈魂與肉體分離開來,認為靈魂可以附著於任何肉體或物體上,靈魂是不死的,可從一物轉移到另一物。這種“靈魂不滅”的宗教思想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那裡成為唯心主義哲學的核心部分之一。

  根據亞裡士多德記載,這個學派和伊奧尼亞學派一樣,也要確定萬物的本原,但他們不是從事物的物理元素,而是從事物的數量關系上作瞭規定。

  根據以“數”為本原的原則,這個學派提出瞭與伊奧尼亞學派不同的宇宙論觀點。他們認為,既然“數”貫串一切事物,因而萬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許多學者認為,這個學派第一次提出“宇宙”的概念。由數支配的“宇宙”,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這個學派從音樂的和聲中引申出宇宙的和諧論,在哲學史上有重大的影響。他們反對伊奧尼亞學派的“無規定性的”本原,認為那是派生的;而“有規定性的”數才是最根本的本原。在這方面,這個學派猜測性地接觸到“規律性”這個問題。

  這個學派對數的進一步解釋有許多神秘的、穿鑿附會的地方。他們把數分成“奇數”與“偶數”,認為奇數是“善”,偶數是“惡”,企圖以數量之間的關系來解釋一切自然和社會現象。

  在這個學派的“數”的和諧論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的萌芽。他們系統地列舉瞭許多對立面:有規定與無規定,奇與偶,一與多,左與右,正與反,靜與動,直與曲,明與暗,善與惡,正方與長方等。雖然他們給這些對立面各自規定瞭一個固定的主導方面,但卻沒有規定它們之間相互轉化的關系。他們把這些對立面與“和諧說”聯系起來,構成瞭整個宇宙的和諧論。

  這個學派對自然現象作過一些有益的、認真的研究。流傳下來的著名的畢達哥拉定理,即直角三角形斜邊的平方等於其他兩邊的平方之和,說明他們對幾何學有過很大的貢獻。他們的宇宙生成論以“火”為中心,認為一切天體,包括太陽、月亮和地球,都圍繞這個“火”旋轉,比起以後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地球中心說”來,不失為一種天才的猜測。

  畢達哥拉學派在政治上反對奴隸主民主制。在他們結成的秘密宗教社團中,大多數是貴族派分子。他們的“和諧”觀念在當時具有一種保守傾向。這種傾向和他們的“靈魂輪回”、“不殺生”以及其他荒誕的“教規”聯系起來,在歷史上起著麻痹人民群眾鬥爭意志的作用。

  除華達哥拉本人外,這個學派早期還有其他一些代表人物,如:克羅頓的阿爾克邁翁,其年紀略小於華達哥拉,對醫學有所貢獻,據說他開瞭解剖動物的先例,並通過對眼球的手術發現瞭感官和大腦的聯系。他認為靈魂輪回如同天體的運轉一樣是周而復始的。與蘇格拉底同時代的費羅勞也是這個學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據說他第一次把這個學派的學說公之於眾。在前人的基礎上,他進一步論述瞭數、形、物的統一,使以數為中心的哲學思想更加完善和理性化。

  畢達哥拉死後,他的學派曾被迫解散,但在公元前5世紀末又恢復瞭活動,影響長達幾百年。

  這個學派對柏拉圖哲學思想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柏拉圖對這個學派有過較深的研究,據說他晚年的著作《蒂邁歐篇》與費羅勞的著作有密切聯系。後來新柏拉圖主義者(見新柏拉圖學派)和亞歷山大裡亞的學者們也很重視這一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