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時間、空間內行政活動付出的代價與取得的成果之間的比率。行政活動所付出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愈少和愈小,獲得的工作成效愈大,則行政效率愈高;反之,行政效率愈低。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目標之一。

  判斷行政效率的高低是很複雜的,不限於計量人、財、物等的投入和產出的比率,還包括對社會效益的評估。有許多高級、抽象的行政事務,難以用數位計算。不同學派對如何判斷行政效率有不同看法,如傳統學派主張以行政組織付出的代價與取得的成果之之間的比率判斷行政效率;行為學派主張以行政對公眾影響程度和公眾受益程度判斷行政效率;決策學派主張以是否選擇最佳決策方案判斷行政效率;系統學派主張以行政進程是否符合系統方法判斷行政效率;計量學派主張把各種行政工作的消耗和效果加以量化比較判斷行政效率;法律學派提出以權利、責任實現的合法程度判斷行政效率。

  測量行政效率的主要方法有:①行政費用測量法。把完成任務所投入行政費用的多少作為測量行政效率高低的尺度。這種方法還可細分為單位費用法、人頭負擔法、件數費用法。②行政功能測量法。行政的基本功能是建設、保衛和管理國傢,服務人民。這些行政功能實現的程度就是衡量行政效率高低的標準。③標準比較法。以公認的或特定的行政管理應當達到的水平為標準,比較行政管理實際達到的水平,衡量行政效率的高低。④因素評分法。決定行政管理成敗優劣有諸種因素,在衡量某一行政管理效率時,把主要的相關因素按其作用大小給定不同分數,然後把這些分數相加,得出反映行政效率高低的分數。測定行政效率註意功能與價值的統一,定性與定量的統一是重要的。

  影響行政效率的因素很多,如行政體制完善和穩定程度、行政組織合理和健全程度、公務人員素質優化程度、管理方法和技術先進程度等。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徑在於:建立科學的行政組織和工作體制,提高行政領導和公務人員的素質,采用有效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激勵公務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實現管理標準化、法制化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