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現代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別。主張在新的歷史時期維護資產階級個人自由,調解社會矛盾,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發展概況 19世紀70年代,英國嚴重的經濟危機,使工人階級的狀況進一步惡化,廣大工人以前所未有的團結戰鬥精神進行鬥爭。資產階級為瞭對付工人階級有組織的挑戰,需要進一步強化國傢機器;同時,為瞭避免劇烈的社會動盪,又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改良措施,作出妥協讓步,讓國傢發揮更多的的管理職能作用,扶助貧者,推行社會福利。適應資產階級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瞭既堅持英國自由主義傳統,又實施國傢幹預,充分發揮國傢作用的新理論。90年代以後,英國自由黨內外很多自稱“集體主義者”的激進知識分子開展宣傳活動,主張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會,要求國傢在減少日益嚴重的失業和貧困現象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他們把格林奉為思想領袖,從格林的著作中尋找行動的理論依據。“新自由主義”成為他們所推崇的理論的代名詞。最早的新自由主義者代表人物多為牛津大學的教授、學者和研究人員,如D.G.裡奇、B.博贊基特、L.T.霍佈豪斯、J.A.霍佈森、E.巴克等。20世紀初,新自由主義逐漸成為英國官方政策的重要基礎,其影響遍及英倫三島並擴展到西歐,引起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的深刻變化。兩次世界大戰嚴重阻礙瞭新自由主義在歐洲的傳播,但它的思想原則卻在北美得到瞭體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60年代,“福利國傢”政策在西方國傢興盛,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也不斷擴大。70年代隨著“福利國傢”政策的破產,新自由主義的影響漸趨衰微。

  基本內容 新自由主義以道德學說為理論基礎,認為人是道德的存在物。個人是自己利益的唯一判斷者,但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孤單的個人不可能幸福。每個人在維護個人權益時應促進社會和諧,人們隻有彼此互助才能加快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幸福。新自由主義強調個人自由,但不再是消極地反抗舊制度、否定國傢幹預的自由,而是具有主動精神、富於創造力、倡導新秩序的“積極的”自由;反對貧困、饑餓、傷殘、疾病、愚昧種種社會弊害是實現積極自由的重要條件。個人能力和力量的發揮促進個人自由的增長,加快社會自由的發展。發展瞭的社會自由又有助於個人自由的完善。新自由主義主張擴大國傢的幹預作用。國傢要為個人自由的發展掃除障礙,創造更多、更好的有利條件。國傢權力的加強和運用,可以使政府積極作為,為公民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和保護,增強抵禦社會弊害的能力。新自由主義強調公民的社會義務,要求個人維護國傢。社會是有機的整體,個人權利的存在與完善有賴於國傢的維護和社會的發展。個人隻有為國傢強盛、社會和諧和公共福利作出貢獻,承擔更多的義務,才能豐富和發展自己。新自由主義反對帝國主義,認為帝國主義是戰爭、征服、專制的同義語,是資本主義非正常發展的結果,具有掠奪性和寄生性。它扼殺自由,破壞民主,踐踏權利。然而,帝國主義隻是一種政策,通過實施種種社會改良措施,削減社會矛盾,通過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增強友愛互助和合作團結,可以避免帝國主義的出現,消除其危害。

  影響 新自由主義影響瞭社會民主主義、費邊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實用主義等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福利國傢”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是西方現代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政治思潮中重要的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