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新經院哲學。現代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哲學和神學政治思想。淵源於中世紀湯瑪斯·阿奎那的學說,形成於19世紀末期。作為羅馬天主教會官方哲學流傳在義大利、比利時、法國等國傢。20世紀初期,越出天主教會的範圍,成為社會上具有廣泛影響的哲學和政治思想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流傳到美國。新湯瑪斯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教皇利奧十三世、比利時神父D.麥西耶、法國政治思想傢J.馬裡旦、E.吉爾松等。其中馬裡旦被公認為新湯瑪斯主義的領袖人物。

  作為一種理論體系,新托馬斯主義繼承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的神學和社會政治理論,並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極力調和科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的矛盾,以維護上帝和教會的權威。面對現代社會的政治現實,新托馬斯主義者改變天主教會傳統的政治方針,將阿奎那解釋成一個中世紀人道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他們調和神學與文藝復興以來的人道主義理論,提出“以神為中心的人道主義”。他們要求尊重人的尊嚴、自由與平等,調和基督教神學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論,用以反對法西斯主義和社會主義。認為法西斯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產生,是人們背離上帝的結果,隻有靠上帝的福音,才能建立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社會。他們也反對“極端的資本主義”,擁護福利國傢政策(見福利國傢論),認為人人都有過尊貴和舒適生活的權利,主張國傢應積極幹預經濟,增進窮人和不幸者的福利。在教會與國傢的關系上,認為在現代社會教會對國傢的影響,已從中世紀依靠權力和法律強制手段轉變為依靠道德和權威,教會不應再謀求政治權力,教會與國傢的活動應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