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相互依存論。以世界各國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係為主要研究物件的理論。20世紀中後期開始形成,美國經濟學傢R.庫珀在《相互依賴的經濟學》中首先提出。

  該理論的發展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經濟交往日益擴大,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迅猛發展,地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等為背景。70年代以來,闡述該理論有影響的著作很多,如美國學者K.W.多伊奇的《國際關係分析》、E.莫斯的《相互依賴的政治學》、R.基歐漢和J.奈合著的《跨國關係與世界政治治》和《權力與相互依存──轉變中的世界政治》、J.斯佩尼爾的《國傢運用的策略》、M.斯蒂瓦特的《相互依賴的時代》等。

  該理論的要點可概括為以下10個方面:①強調國傢關系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認為美、蘇是最強的國傢,但軍事上又是最脆弱的,在核時代的條件下互為“人質”;②國傢所面臨的一些問題趨於全球化,特別是能源、人口、環境、糧食、裁軍、發展等問題,單靠個別國傢的努力已無法解決;③國傢間關系在重視“高級政治”(指國傢安全和軍事爭奪等)的同時,“低級政治”(指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等)的地位日益突出;④各國再也不能閉關鎖國,越來越多的國傢實行對外開放政策;⑤“復合”相互依賴愈顯重要,尤其是隨著多渠道的跨國聯系深入發展,合作的趨勢逐步超過沖突的趨勢;⑥武力在解決國際爭端中的作用日益減弱;⑦緩和取代冷戰,均勢取代遏制;⑧研究對象從發達國傢間關系擴展到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間的關系;⑨主張在國際體系中建立平等關系,以取代傳統的等級制;⑩相互依賴趨勢將對國傢主權和國傢利益起溶解作用,成為通向沒有國界的未來世界國傢的“中途站”。

  70年代以來的相互依賴理論有兩個明顯的趨勢:①從單一型發展到復合型,即從研究經濟的相互依賴關系到研究包括政治、經濟和軍事在內的相互依賴關系;②從區域性發展到全球性,即從限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到研究包括發展中國傢的全球范圍的相互依賴。以南北關系為中心研究相互依賴關系的論文、著作及調查報告,在70年代大量湧現;80年代以來,學者們更加關註南南合作問題及其對南北關系的影響,它已成為相互依賴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