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權力角度研究國傢間政治現象的西方政治學理論。

  權力政治論是隨著現代國際關係的日趨複雜而發展起來的。英國學者E.H.卡爾是現代權力政治論的創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國際地位迅速提高,以H.J.摩根索為代表的一批美國政治學者開始重視國際政治的研究。摩根索的《國傢間的政治》被公認為是權力政治論的代表著作。同時,權力政治論是在與政治理想主義的爭論中發展起來的。同政治理想主義相反,權力政治論認為,研究國際政治應當避免理想主義義、感情用事和完美世界的烏托邦夢想;應當把道德問題留給神學傢和哲學傢去研究,而把註意力集中在為生存、權力和擴張而鬥爭的嚴酷現實上。由於權力政治論重視研究現存世界,在本質上是現實主義的。因此,權力政治論者也被稱為現實主義者。

  權力政治論是以強調國傢權力為基礎的,認為權力是一國在國際舞臺上追逐自身利益和實現行動自由的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決定因素,國傢間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權力關系”。一個民族國傢在國際社會中的權力越大,獲得的利益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國傢權力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其中既有可見的物質的要素,又有不可見的精神要素。概括來講,國傢權力主要包括: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工業能力、軍備狀況、人口狀況、民族特征、國民士氣、外交能力以及政府要素。國際鬥爭集中表現在為權力而進行的鬥爭。而權力鬥爭,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都表現為三種基本形式:維持權力、增加權力以及顯示權力。權力政治論認為各國都大於共同利益的利益。共同利益依賴於各國利益,在緊要關頭,共同利益必然被犧牲。戰爭是集團間的利益沖突造成的。利益沖突存在,世界和平就不可能,“全面的徹底的裁軍”也不能根本地解決問題。因為人們隻要願意,用棍棒、石頭或赤手空拳也能戰鬥。隻有力量均等的敵對雙方才不願意進行戰爭。因此,力量均等是權力分佈的理想形式。權力政治論在此基礎上提出瞭適應核時代的“核威懾理論”。

  由於權力政治論主要是對國際體系現狀的解釋和辯護,因此,它的主要精神具有保守性。50、60年代以後,隨著第三世界民族國傢的紛紛獨立,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行為主義政治學和後行為主義政治學對國際政治理論的影響,權力政治論受到瞭挑戰。一些後起的權力政治論者試圖用新的理論和概念來修改權力政治論,以便使之適應現實國際政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