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皮肉之間的一種常見的急性化膿性疾患。臨床上有“內癰”和“外癰”之分。內癰生於臟腑(見肺癰),外癰則發在體表,雖都屬癰證範圍,但辨證施治多有不同。外癰的特點是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熱痛(少數初起皮色不變,腫脹疼痛),結塊多為6~9釐米,發病迅速,易腫、易膿、易潰、易斂,或有惡寒、發熱、口渴等全身癥狀。本病大多數相當於西醫學的體表淺部膿腫以及發生在各個部位的急性淋巴結炎、部分蜂窩組織炎等。

  在中醫文獻中,“癰”的含義是氣血血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內經》認為癰是熱邪太盛,腐化血肉而成膿,但不會傷及骨髓和五臟。明代《景嶽全書》指出癰是陽毒熱邪壅於外所生,其腫勢較高,皮色紅,疼痛甚,易化膿,也易收口,發生得快,好得也快。由於發病部位不同,癰又有許多名稱,除瞭生於體表肌膚間的癰之外;生於頸部的叫頸癰;生於腋下的叫腋癰;生於臍部的叫臍癰;生於胯腹部的叫胯腹癰;生於委中穴的叫委中毒等。其他如乳癰、肛癰、囊癰等在病因、治療及轉歸上與一般癰證有所不同,分別歸屬於乳房病、肛腸病和男性前陰病中。

  病因及臨床表現 癰多由於外感六淫,過食厚味,內鬱濕熱火毒,或感受外來毒氣等引起熱毒邪氣壅聚,致使營衛不和,經絡阻塞,氣血凝滯而成。但由於癰生部位不同,病因也有差異,如發於人體上部(頭面、頸項、上肢)的多兼風邪,發於人體中部(胸、腹、腰背)的多有氣鬱、火鬱,發於人體下部(臀、腿、脛足)的多挾濕邪。

  癰的臨床表現分初起、成膿、潰後三個期。初起時,某處皮肉間突然腫脹不適,光軟無頭,迅速結塊,焮紅灼痛,繼漸擴大,變得高腫堅硬。輕者無全身不適,重者可有惡寒發熱,頭痛惡心,苔黃膩,脈洪數等。成膿時間約為7天,即使體質較差,氣虛不能托毒外出者,也會在14天內成膿。化膿時局部腫痛,全身可有持續發熱。若局部按之中軟為膿已成。膿腫自潰或切開潰後,膿液多稠厚黃白,或夾赤紫色血塊。若排膿通暢,則諸癥漸消,約10天而愈。若雖潰而膿出不暢,寒熱不退,疼痛不減,大便秘結,苔黃膩,脈實有力者,為熱結在裡之證;若潰後膿出,而瘡口周圍仍堅硬,久不收口,應考慮是否瘡口過小,膿流不暢;若潰後氣血大泄,新肉不生,久不收口,神疲少氣者則為氣血雙虛之證。

  治療及護理 癰是氣血為毒邪壅滯而成,故治療應以祛除毒邪、疏通氣血為主,並根據病程階段和患病部位分別處理。初起期內治宜疏風清熱、活血,消癰,用仙方活命飲加減。如熱毒較甚,宜再加清熱解毒之品;若患於上部,宜散風清熱,用牛蒡解肌湯或銀翹散加減;發於中部,宜清肝解鬱,用柴胡清肝湯加減;生於下部,宜清熱利濕,用五神湯或萆薢化毒湯加減。初起期外治宜清熱消腫,用金黃散、玉露散外敷,或用千捶膏、太乙膏摻紅靈丹或陽毒內消散外貼。若至成膿期,則忌用消散之法,以免毒邪擴散。此時氣血充實者無須內治,或能自潰或切開排膿;若局部腫不高突,根腳散漫,色暗紅,痛不甚劇者,為氣虛不能托毒外出,宜托毒透膿,用透膿散加減,膿成後切開排膿。膿潰後,氣血不衰,正常生肌者,不必內治;若熱結在裡者,宜解毒疏通兼施,用內疏黃連湯加減;若氣血雙虛者,宜補益氣血,用八珍湯加減。成膿期外治,初宜提膿祛腐,用紅油膏摻八二丹或九一丹,並用藥線引流。膿盡宜生肌收口,摻生肌散並用太乙膏或生肌玉紅膏蓋貼。若瘡口過小,膿腔過大,流膿不暢,宜用擴創術;若瘡口成袋形,有蓄膿之象,可先用墊棉法,如無效,再用擴創術。

  本病護理需註意:高熱時應臥床休息並多飲開水。患在上肢宜用三角巾懸吊,患在下肢宜抬高患肢並減少行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