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時無淚溢出,遇風流淚為特點,多見於老年人。統括於西醫的淚溢範疇。“迎風流淚”一名見於《眼科捷徑》,但在隋代《諸病源候論》有“目風淚出”的記載,《銀海精微》稱“迎風灑淚”。病名雖異,但均認為乃屬肝虛,淚竅失固所致。

  迎風流淚多因肝腎不足,氣血兩虧,淚竅失固複受風邪,引淚而下。證見秋冬季節,外出遇風,雙眼淚出,身居室內,淚出自止,狀若常人,窺其淚竅,未見異常。

  本癥應與熱淚相別,凡屬熱熱淚者,均有畏光流淚,目赤沙澀,疼痛不舒。另也應與漏睛的流淚相別,漏睛者,常伴膿液挾淚而出,壓迫睛明穴,見有膿液從淚竅溢出,而本癥則無此現象。無時淚下,見風或無風,均一樣淚出不止。但本病久久不愈,也可演變為無時淚下癥。

  迎風流淚的常見證型有:①頭暈耳鳴,腰脊酸楚,脈細沉,苔薄質紅,證屬肝腎陰虧,約束無權,治宜補益肝腎,左歸丸或菊睛丸加減。②若面色少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脈細無力,苔薄質淡,證屬氣血兩虧,淚竅失固,治宜益氣養血,十全大補丸加減。

  外治:①可用內服藥渣,加熱熏目;②可用針刺治療,取穴:風池、睛明、攢竹、承泣、三陰交。手法:以補法為主,風池、三陰交可用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