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醫療保健為目的,以氣功和太極的基本理論和要求為特點的一種氣功功法。由十五節動作組成,故名。其前身是唐代許宣平創編的太極樁十三勢,20世紀60年代初經改革而成氣功太極十五勢。

  本功法的特點是:氣功的要求、太極的要領、對稱的體勢和動靜的練法。講究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外靜內動,靜中求動。動靜相兼,剛柔並濟。意氣相隨,神形合一。功法內容順序如下:

  調息寧神 自然站立,左腳向左橫開半步,兩膝微曲,兩髖內合,腰脊豎直,含胸收腹。松肩虛腋,兩臂下垂如弓,稍向外撐。正頭平視,精神內守。寧神調息,氣沉丹田。隨後,兩手向前外劃弧,相接於小腹前。稍作停頓後,兩手緩緩上起,至與乳平高時,翻轉掌心向下。然後緩緩下落,至與小腹平高時,再翻掌向上(圖1)。如此反復鍛煉。

調息寧神

  分雲捧月 將兩手向外劃弧,從身體兩側向上方升起,至與頭平高時,兩手向中間收合,如“捧月”狀,略作停頓後,兩手自胸前緩緩下降於小腹前(圖2)。如此反復鍛煉。

分雲捧月

  左右托球 自然站立式,兩手在小腹前呈抱球狀,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隨後,左腳向左前方上半步,左手掌心向前劃弧托於左肩前外方,作托球式;右手掌心向下按於右髖稍外方,身體前移成小弓箭步。稍作停頓後,兩手掌心同時翻轉,兩手收於小腹之前,身體重心順勢後移,左腳收於右腳內側,此為左式(圖3)。再按同樣要求,將右腳向右前方上半步,鍛煉右式。

左右托球

  雙手推山 自然站立式,兩手在小腹前,掌心向下,呈按球勢。左腳向左前方上一步,兩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與胸平高,成弓箭步,作雙手“推山”之勢,此為左式(圖4)。稍停頓後,兩手掌心同時翻轉向後順勢收回,左腳收於右腳內側,再將右腳向右前方上一步,鍛煉右式。

雙手推山

  左右雲手 自然站立式,兩手合掌於胸前。左手自胸前上起於頭之右前方,右手前移至右髖之稍前方。隨後,提起左腳,向左橫開一步成騎馬式。左手內旋,掌心向裡,順勢向左轉頭;右手同時向左劃弧跟於左肘之後,上體同時轉動,此為左式(圖5)。隨後鍛煉右式,右手在上,左手跟於右肘之後。

左右雲手

  大鵬展翅 自然站立,兩手相交於小腹前,左腳向左前方上半步,成右重小坐弓步。然後兩臂自兩側劃弧,緩緩上起,兩手約與頭平高,形如大鵬展翅,此為左式(圖6)。稍作停頓後,練右式。

大鵬展翅

  紅龍探爪 自然站立,成右重虛丁步,兩手在胸前呈抱球式,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腳向左前方上半步,左手伸向左肩左前方,掌心向上;右手順勢自右髖外側後展,掌心向下,肘臂屈曲,呈向前插出之勢,形如探爪,此為左式(圖7)。稍停頓後,右手向左前方插出,手與胸口平高,左手收於胸前,左腳收於右腳內側。稍作停頓後,鍛煉右式。

紅龍探爪

  水中撫球 自然站立式,兩手下按於小腹之前。左腳向左前方上一步,兩手呈弧圈形向上前方按下,意如水中撫球,此為左式(圖8)。隨後,左腳收於右腳內側。稍作停頓後,鍛煉右式。

水中撫球

  左右揉球 自然站立式,兩手在小腹前呈按球式。左腳向左前方上一步,收腹、坐臀,兩手向左前方揉出,手與髖平高,成弓箭步,隨後連將兩手向外後方劃弧後引至右髖稍前方,身體重心後移,順勢將左腳收於右腳內側,此為左式(圖9)。稍作停頓後,鍛煉右式。

左右揉球

   孔雀開屏 自然站立式,雙手合掌於胸前。左腳向左前方上一步,兩手自胸前向兩側外展,掌指與乳平高,重心前移成弓箭步,兩臂作“開屏”狀,隨後兩手再從原路收合於胸前,順勢將左腳收於右腳內側,此為左式(圖10)。稍作停頓後,鍛煉右勢。

孔雀開屏

  白鶴亮翅 自然站立式,兩手合掌於胸前。左腳向左前方上半步,呈小坐弓步。左手向左上側上起,肘部微曲,掌心向前內,腕與頭頂平高;右手同時劃弧後展,止於右髖外後方,掌心向內,手與右髖相距約一拳。隨後,兩手同時向胸前收合,順勢將左腳收於右腳內側,此為左式(圖11)。稍作停頓後,鍛煉右式。

白鶴亮翅

  野馬分鬃 自然站立式,兩手在右肩前,如作抱球狀,左手在前,右手在後,掌心相對。隨後,將左腳提起成獨立式,隨即左腳向左橫開一步呈騎馬式。左手向左外開,撐於左肩的上外方;右手撐按於右膝的稍上方,此為左式(圖12)。稍作停頓後,身軀上起,右腳收於左腳內側,兩手合於左肩之前,鍛煉右式。

野馬分鬃

  雙環套月 自然站立式,左腳向左橫開半步,兩手自兩側上起,止於頭頂之上,指尖相接,掌心向前,兩臂呈一環狀(圖13)。隨後,兩手自兩側下落,順勢彎腰,兩手相接於兩腳之前,兩臂又呈一環狀。然後直起腰,成自然站立式。

雙環套月

  雙臂起蹲 自然站立式,兩手腕相交於小腹之前。兩臂自兩側緩緩上起,肘臂放松與肩平高。略作停頓後,在保持兩臂平肩的體勢下,慢慢將雙膝變曲;隨後,再在保持兩臂平肩的體勢下,緩慢將身軀直立,之後,將兩臂經兩側緩緩落下,仍為自然站立式(圖14)。

雙臂起蹲

  大象活腰 自然站立勢,左腳向左橫開半步,兩手背反貼在後腰部(約在兩腎俞穴處),掌心向外。身體重心移至右腳,待氣息穩定後,按順時鐘方向,自右向後左、再向前右,以腰髖為軸緩緩地旋轉四圈。稍作停頓後,再按逆時鐘方向旋轉相同的圈數(圖15)。停穩後,身體正直。隨即推腎俞和帶脈,揉丹田,氣息歸於中丹田,收功。

大象活腰

  

參考書目

 焦國瑞著:《氣功養生學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