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或音譯為歇斯底裡。多在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後發病,可呈現精神、神經和軀體方面的種種癥狀,癥狀有鮮明的情感色彩。癥狀的發生和治療中,暗示和自我暗示常起重要作用。本病病程多較短,但運動、言語、感覺障礙等癥狀遷延較長。預後多較好,但可反復發作。病人常具某些性格特徵,其發病與文化背景有關,科學發達地區本病已少見,臨床表現亦與病人文化背景有關,如農村中附體癥狀多於城市。本病多於青壯年發病,女性遠多於男性。教科書和官方分類一般都按傳統把癔病歸入神經癥癥。但與其他神經癥之間有若幹顯著不同之點:①所謂分離癥狀是癔病常見而典型的表現形式。這種病人對外界或自己的身分有明顯的歪曲,有特殊的遺忘癥,同時不承認自己有病(也就是沒有自知力)。這種病理狀態可以反復發作或持續相當久,造成社會適應能力的嚴重障礙。②所謂轉換癥狀是癔病另一種常見的典型形式,即情緒反應通過“轉換”成為軀體癥狀。表現為特殊的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如局部感覺脫失,癱瘓。這種病人心理狀態的特點是不僅不以癥狀為苦,且對病漠不關心,缺乏爭取健康的願望。③不論表現為哪一種形式,都沒有持久而痛苦的意識的心理沖突。

  由於上述特點,《國際疾病分類》第9版(ICD-9,1978)既按傳統將癔病列為一種神經癥(300.1),同時又按某些癥狀列為一種精神病(298.8)。

  癔病多因急性精神刺激(委屈、憤怒、恐懼、憂慮)或強烈情感反應(如親人死亡或其他不幸後)引起。精神病狀系與強烈情感因素有關,軀體病狀系與暗示、自我暗示有關。再次發病不一定有明顯的精神因素。病人可有強烈的情感性、高度暗示性、高度自我顯示性、豐富的幻想性等性格特點,如果上述特點突出,則稱為癔病型人格。

  臨床表現 可分為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

  精神癥狀有情感爆發、意識朦朧狀態、昏睡狀態、甘塞爾氏綜合征、童樣癡呆、身份障礙、遺忘癥等。身份一詞指個體同一性,身份障礙屬自我意識障礙。在中國,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身份障礙最多見的形式是附體狀態:病人以死去的親人或某種超自然的存在(如狐貍精)的身份自居,言語表情和舉止都扮演著另外一種身份。癔病性遺忘癥的特點是它的階段性或故事性。病人所遺忘的限於某一時期,或圍繞某一中心內容的有關情節。例如,某年輕女子在與丈夫吵架後忽然精神失常,聲稱根本不認識她的丈夫,交談後發現病人把有關戀愛結婚的事完全遺忘。身份障礙總是伴有相應的遺忘癥,但遺忘癥不一定有身份障礙。西方文獻中有多重人格如交替人格等病例報告,指的就是身份障礙,“人格”一詞用在這裡顯然不恰當。所謂癔病性神遊癥(病人由傢中出走無目的地遊蕩,可持幾小時至1~2日,意識恢復後對這段經歷完全或部分遺忘),實際上也是一種身份障礙。

  軀體障礙包括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癔病球(感覺有一球狀異物卡在咽喉處)、體表一定區域界線分明的感覺脫失(如襪形或手套形感覺脫失,以正中線為界的一側感覺脫失等),感覺過敏,失聽,失明,失音,一個或幾個肢體癱瘓、強直,站立步行不能,震顫,抽動,痙攣發作等。這些功能脫失不僅不像器質性疾病,而且跟解剖學顯然矛盾。癥狀生動地體現瞭外行人的解剖生理觀念,表現為與病人觀念相一致的分佈。

  在集體場合(如學校),有一個人患癔病後,周圍目睹這現象的人會由於暗示與自我暗示,相繼出現癥狀相似的癔病發作,這稱為癔病流行。

  診斷 診斷根據為:①病前的性格特點。②明顯的精神因素和因此引發的強烈情感體驗。③癥狀的產生和消失與暗示,自我暗示有關。④癥狀多樣有鮮明情感色彩。癔病須與癲癇大發作、反應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腦器質性精神病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目前一般都不診斷為癔病。例如,神經性厭食過去曾被視為癔病的一種,現在已被公認為一種獨立的疾病。

  美國的《診斷統計手冊》第3版(DSM-Ⅲ,1980)將人格解體綜合征和癔病性身份障礙同歸入“分離障礙”一類。但人格解體跟身分障礙大不相同:它是一種不愉快的體驗,病人知道這種異常體驗具有主觀性質卻苦於無法擺脫。人格解體跟抑鬱心情或自我強迫有密切聯系,多見於抑鬱癥、強迫性神經癥及強迫人格。

  對於感覺或運動功能障礙,診斷必須慎重,因為器質性疾病的早期可以表現得跟癔病幾乎一模一樣。避免錯誤的方法主要是仔細的追蹤觀察。另外,癔病病人完全可以同時患某種軀體疾病。

  治療 以心理治療為主。應根據病人的人格特點,心理社會問題和臨床特點采用相應的適當方法,如暗示、支持、行為矯正等。幫助病人適應社會並發揮其潛力,無疑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