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俗稱“痄腮“。主要表現腮腺腫大並疼痛。常見的併發癥為腦膜腦炎及睪丸炎。人類對本病普遍易感,15歲以下兒童發病人數占病人總數的90%,其中以5~9歲兒童發病最高。在兒童集聚場所如托幼機構和小學可引起流行,一般間隔7~8年可引起週期性的流行。成人亦可發病,1歲以內嬰兒因有母體傳給的抗體,很少發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較多。一般預後良好,均能自愈。患病後免疫力持久,第二次得病者罕見。

>  病原學 腮腺炎病毒屬副粘液病毒科,為 RNA病毒。呈圓形,大小相差懸殊,直徑約90~600nm。病毒可在雞胚、人羊膜、猴腎等細胞中繁殖。紫外線、加熱60℃10分鐘及一般消毒劑如1%煤酚皂液、乙醇、甲醛等均能使病毒迅速滅活。主要含有V抗原(病毒抗原)和S抗原(可溶性抗原)。感染腮腺炎病毒後,人體可產生相應的V抗體和S抗體。腮腺炎病毒含有血凝素,可凝集雞、人等的紅細胞。傳染源為病人和隱性感染者,自腮腺腫前6日至腮腺腫後9日,患者唾液中均含有病毒,有傳染性。經空氣飛沫傳播。

  臨床表現 潛伏期2~3周,先有乏力、食欲不振、全身不適等癥狀,繼而出現一側腮腺腫大及疼痛,腮腺腫大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腫大,觸之有彈性感並有壓痛,表面皮膚發熱但不紅,咀嚼及進酸性食物時腮腺脹痛加重,腮腺導管口(位於上頜第二磨牙旁頰粘膜上)紅腫,一側腮腺腫大1~4日後,對側腮腺亦可腫痛。腮腺腫脹於1~3日達高峰,持續4~5日後逐漸消退。頜下腺及舌下腺亦可腫痛。病人可同時伴有發熱,體溫增高至38~40℃。整個病程約10~14日。末梢血白細胞正常或減低,淋巴細胞增多。患腮腺炎時,腮腺導管因腮腺腫脹而受壓,唾液流出受阻,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反流入血,使血及尿中淀粉酶增高。在並發胰腺炎時,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均可增高。

  常見的並發癥有睪丸炎及腦膜腦炎。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故睪丸炎多發生在青春期後的男性患者,在腮腺腫大後1周左右或腮腺開始消腫後發生。病人有高熱、睪丸腫脹及疼痛,並有明顯壓痛。睪丸炎多為單側發生,大約20~30%的病人可侵及雙側。少數病人可發生睪丸萎縮,一般為不完全性萎縮,因此,即使為雙側睪丸炎,亦很少引起不育。腦膜炎或腦膜腦炎為兒童中最常見的並發癥,多發生在腮腺腫大後1周,亦可發生在腮腺腫大前或始終無腮腺腫大者。病人有發熱、頭痛、嘔吐、頸強直等表現,腦脊液有炎癥改變,與其他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相似。病程約10日左右,一般預後良好,多能自愈,不留後遺癥。其他並發癥尚有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甲狀腺炎、心肌炎、腎炎、關節炎和神經性耳聾等。妊娠初期 (3個月以內)孕婦患本病時可致死胎。本病毒能否使胎兒出現畸形,尚未證實。

  診斷 若有接觸病人史及典型的腮腺腫大和疼痛,則一般診斷不難。但確診和不典型病人的診斷須依靠病毒分離及血清學檢查,可取早期病人的唾液、血、尿和腦脊液接種於雞胚和組織培養中,以分離腮腺炎病毒。亦可取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作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或中和試驗。有條件者可做S抗體和V抗體的檢測。S抗體出現早,下降及消失快,一般1年後就不能測出;而V抗體較S抗體出現晚1~2周,且可持續多年。如果患者血清中可檢出S抗體而無V抗體,可認為是早期感染。如果S和V抗體均存在,則為近期感染腮腺炎病毒。如果隻有V抗體而無S抗體,則提示以往曾受感染而非近期感染。

  本病須註意與以下疾病鑒別:①化膿性腮腺炎,多為單側,腮腺局部有明顯紅腫和壓痛,擠壓腮腺時,可見腮腺導管口流出膿液,末梢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②腮腺結石,由於腮腺導管阻塞,腮腺於短期內忽大忽小,局部無紅腫、疼痛等炎癥表現。③慢性非特異性腮腺腫大(無癥狀性腮腺腫大),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男性,或有代謝及營養障礙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硬變、營養不良等患者;有長期慢性腮腺腫大,無動態改變,腮腺局部無紅腫及壓痛,多為雙側。

  治療 本病無特效治療,以支持及對癥治療為主。高熱者可用物理降溫或用退熱劑。腮腺及睪丸腫痛明顯者可局部冷敷,並以丁字帶托起睪丸。睪丸炎和腦膜炎癥狀較重者可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亦可用中醫中藥治療。

  預防 可註射腮腺炎減毒活疫苗,接種後抗體陽轉率為95%,抗體產生後,至少持續5年。一般1歲以上兒童開始接種,接種後發病率明顯降低。此外,可隔離病人至臨床癥狀和腮腺腫大完全消失為止。托幼機構除應隔離病人外,對接觸者應進行檢疫,檢疫至最後一例病人發病後21天。註射普通的γ-球蛋白和胎盤球蛋白無預防作用,註射恢復期病人的血清及其γ-球蛋白或特異性高價免疫球蛋白有預防效果,但一般不易獲得,故較少采用。

  

參考書目

 餘􀉄主編:《醫學微生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