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之一。多見於中、老年人。典型損害為邊緣呈暗紅黃色的結節或斑塊,有的呈乳頭瘤狀或菜花狀,中心破潰形成潰瘍,分泌物常具惡臭。基底部有浸潤,觸之較硬。多發生在原有皮膚病(如日光性角化病、放射性皮炎、慢性潰瘍、紅斑狼瘡、粘膜白斑等)的基礎上,尤以長期遭受日光損傷的部位如頭、面部最為多見。本病的惡性程度較基底細胞癌高,瘤體生長較快,易破潰,癌細胞可經淋巴管轉移到附屬淋巴結,晚期病例則可經血循環轉移至全身。鱗癌總的轉移率為2~3%,在日光損傷的皮膚膚如日光性角化病基礎上發生的鱗癌轉移率較低,約0.5%,而發生在粘膜部位的轉移率較高,約11%。發生在粘膜部位如口唇粘膜、陰莖頭、女陰粘膜的惡性腫瘤大多是鱗狀細胞癌,其惡性程度較皮膚上的要高。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上皮細胞自表皮向下侵入真皮成為不規則的團塊,並可見到角化的現象,以角化珠尤為特征。若角化完全缺如,則意味著腫瘤分化不好,惡性程度高。懷疑本病者,應作活檢,病理檢查可確診。治療首選手術切除,范圍應包括瘤體外0.5~1.0cm的正常皮膚,深度視病變而定,必要時包括附屬淋巴結。對病變范圍大、切除有困難的病例可采用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