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淚道和淚腺兩部分疾病。淚器包括分泌和排出二部分:淚腺司分泌功能,淚道司排出功能。淚腺位於眼眶外上方淚器窩內,於結膜穹窿部還有副淚腺,正常時均不可觸及。淚道包括淚小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淚小點上下各一,位於瞼緣內眥部與眼球緊密相貼;淚囊位於淚骨的淚囊窩內,內眥韌帶後面,上端為盲端,下端與鼻淚管相連;鼻淚管開口於鼻腔下鼻道內。淚液入結膜囊後經淚小管的虹吸作用入淚小管至淚囊、鼻淚管到鼻腔。

  淚器病變主要在淚道系統。淚道道系統病變的主要表現為淚溢(淚道狹窄或阻塞,使淚液不能流入鼻腔而流至面頰)。其原因可以是淚小點位置不正常,如淚小點外轉、外翻時使其失去虹吸作用,可行手術矯正。有時淚小點開口過小,可行擴張或切開。而淚溢最多見於淚小管狹窄或阻塞。通過沖洗淚道可鑒別病變的部位及區別狹窄或阻塞。前者可用探針探通、穿線或插管等治療,但療效並不十分滿意。慢性淚囊炎也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主要表現除瞭淚溢外,有膿性或粘液性的分泌物,是鼻淚管阻塞後淚液和細菌滯留於淚囊所致。有時淚囊局部皮膚可能有囊樣腫塊,經沖洗或擠壓後分泌物排出,腫塊縮小,此時淚囊已形成囊腫。應及時行鼻腔淚囊吻合術。老年人或體弱患者可行簡單的淚囊摘除術。若不及時手術,一旦角膜或眼球外傷,很易引起角膜潰瘍、眼內炎等嚴重並發癥。有時在慢性淚囊炎的基礎上急性發作,淚囊局部紅腫且可波及面頰,開始為硬結,最後化膿由皮膚面穿破,炎癥反復發作,多次穿破後可形成瘺管,長期不愈。應早期給予全身抗生素治療控制感染,徹底治療淚囊炎。新生兒淚囊炎間或可見,多是鼻淚管下端的先天性隔膜在出生前未消失所致。表現為分泌物多,有時用力向下壓迫淚囊或加壓沖洗淚道時可使該膜穿破。若仍不通暢可經沖洗淚道後行淚道探通術。

  常見的淚腺疾病為腫瘤,多見良性淚腺混合瘤,惡性者為淚腺癌。前者約占淚腺腫瘤的一半。臨床表現淚腺部位可觸及腫塊,眼球突出並被推向鼻下方。眼球向外上方運動受限。而惡性者除以上表現外,X射線攝片可見骨質破壞。病變發展快,淚腺處可觸及結節狀腫塊。應盡早手術切除並做病理檢查。若為惡性者須考慮行眶內容挖除術並行放射治療。淚腺混合瘤易復發,且可惡變,必須嚴密隨訪。淚腺炎癥以慢性多見。常與全身感染有關,如肉樣瘤病、結核、梅毒等。另有一種原因不明的雙側淚腺、腮腺腫大,無痛,稱米庫利奇氏病,若此病合並全身白血病、淋巴瘤、肉樣瘤病等則稱米庫利奇氏綜合征。另有舍格侖氏綜合征,由於淚液分泌減少引起角膜、結膜幹燥,同時伴有口腔、鼻咽部幹燥、全身類風濕性關節炎,以淚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大量淋巴細胞浸潤為特點的慢性系統性疾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發病機理尚不清楚。眼局部可用1%甲基纖維素、人工淚液或用親水軟性角膜接觸鏡以減少眼幹燥感和異物感。全身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