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感染或化學性刺激(膽汁成分改變)引起的膽囊炎性病變。為膽囊的常見病。在腹部外科中,其發病率僅次於闌尾炎。本病多見於35~45歲的中年人,女性發病較男性為多,尤多見於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婦女。急性發作時,表現為急性腹痛,慢性炎癥患者,除偶有上腹不適及消化不良外,癥狀不明顯。急性發作後,加重瞭膽囊的慢性炎癥病變,而慢性膽囊炎使膽囊的排空功能受到影響,又容易導致急性發作。90%以上的膽囊炎繼發於膽囊結石,少數膽囊炎無結石存在,稱之為非結石性膽囊炎。單純性膽囊炎炎治療並不困難,預後良好,但若發展為壞疽性膽囊炎或合並膽總管感染,特別是老年患者,則有一定的死亡危險。

  急性膽囊炎 常突然發作。

  病因 直接發病原因是細菌感染,而膽囊膽汁排空不暢是細菌感染的重要條件。造成排空不暢最常見的原因是結石嵌頓在膽囊頸部或膽囊管內,但也有少數病人,雖無結石存在,由於膽囊管過長、扭曲、狹窄或粘連等原因,也可造成膽汁瀦留。除機械性梗阻的原因外,膽囊功能性排空障礙也會導致膽汁瀦留。膽囊的排空功能有賴於膽道系統內臟神經和某些胃腸激素的協同作用。空腹時膽囊儲存膽汁,進食後膽囊收縮,膽總管下端括約肌松弛,膽囊膽汁進入十二指腸。老年人、胃腸道慢性病變、腹部手術後消化道功能紊亂或其他精神因素都可影響膽囊膽汁的排空。膽汁在膽囊中繼續被濃縮,刺激膽囊粘膜產生化學性炎癥。膽汁停滯還可招致細菌感染。胃腸道細菌可經門靜脈系統進入肝臟,然後再隨分泌的膽汁至膽囊。此外細菌還可經淋巴管或血行進入膽囊壁。致病的細菌主要是大腸桿菌,少數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傷寒或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以及厭氧菌等。偶爾可發生產氣桿菌感染,膽囊內可有氣體存在。

  病理和臨床表現 急性炎癥隻限於膽囊粘膜,稱為單純性膽囊炎。主要癥狀為急性右上腹疼痛,陣發性加劇,部分病人牽涉右肩部疼痛。多伴有惡心、嘔吐和發熱,但無寒戰。約15~20%的病人有輕度黃疸,可能是膽總管下端括約肌痙攣或感染擴散至膽道系統所致。腹部檢查,右上腹膽囊區有壓痛及肌緊張,檢查者用左手拇指置於右側肋緣下膽囊處,其餘4指平放於下胸壁,拇指輕施壓力,囑病人深呼吸,膽囊隨肝臟下移,而觸及拇指按壓部位,病人感到疼痛,以至突然不敢呼吸,稱為墨菲氏征陽性。約有15~30%的病人可觸及有壓痛的腫大膽囊。若炎癥發展至膽囊壁全層,粘膜出現小潰瘍,有大量膿液滲出至膽囊內,則成為化膿性膽囊炎,膿液不能排出時,即形成膽囊積膿。當膽囊過度脹大,膽囊壁血運受到影響,造成膽囊壁的缺血,就發展為壞疽性膽囊炎。若有結石嵌頓在膽囊頸部,則局部組織受壓,常在該處發生壞死,可導致膽囊穿孔。病變發展為化膿性膽囊炎或壞疽性膽囊炎以後,臨床感染癥狀更為明顯,伴有高熱、持續性右上腹痛,右上腹有明顯的壓痛、肌緊張以及反跳痛。若膽囊周圍有大網膜包裹時,右上腹還可摸到邊界不清的壓痛包塊。白細胞計數常常增高。

  診斷 除臨床癥狀和體征外,B型超聲檢查往往能顯示出腫大的膽囊、膽囊壁水腫增厚以及結石的影像。本病應同其他外科急腹癥如潰瘍病急性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腸梗阻、高位急性闌尾炎等相鑒別。老年人應除外急性冠狀動脈供血不全。

  單純性膽囊炎的炎癥易於消退,若繼續發展,約有5%的病人能發生一些危險的合並癥:①化膿的膽汁流入膽總管,引起膽總管或肝內膽管的化膿性感染,甚至形成肝膿腫。②膽囊壞疽或壞死,導致穿孔及彌漫性腹膜炎。③膽囊周圍炎與鄰近的十二指腸或結腸粘連,形成內瘺。④感染經淋巴管或門靜脈系統擴散至肝,繼發肝膿腫。

  多數病人在急性炎癥消退後變為慢性膽囊炎。

  治療 急性單純性膽囊炎采用非手術治療,多數可以治愈。若病人有多次發作史或有結石存在,以後需擇期行膽囊切除術。對於化膿性或壞疽性膽囊炎,在進行適當準備後,應及時手術,爭取切除病變的膽囊,一般在發病3天內作手術,因膽囊周圍粘連尚不很嚴重,技術上並不困難。若手術時病人情況危重或局部感染嚴重,解剖不清,不宜強行切除膽囊,以免發生大出血及損傷,應先做膽囊造瘺術,3個月後再行膽囊切除術。

  慢性膽囊炎 多為急性膽囊炎的後遺癥,急性病變越嚴重,遺留的慢性炎癥也越明顯。有些病人也可以沒有急性膽囊炎的病史,一開始即呈慢性過程,但慢性炎癥由於有炎性病灶存在,以及膽囊排空功能常受到影響,容易造成急性發作。

  病因 膽囊結石是慢性膽囊炎的最常見原因,約95%的慢性膽囊炎同時伴有結石。結石對膽囊粘膜的機械性刺激及損傷,以及經常影響膽汁的排空,均可導致慢性炎癥的發生。細菌感染對慢性膽囊炎的發病不是主要因素,若有細菌存在,也常因膽汁排出未完全受阻,不一定發生急性感染或造成慢性炎癥。少數病人的慢性膽囊炎來源於膽固醇代謝紊亂,膽囊粘膜上有膽固醇酯或其他脂性物質沉積,呈草莓狀外貌,有草莓膽囊之稱,常伴有慢性炎癥,或稱代謝性膽囊炎。

  病理和臨床表現 膽囊的慢性炎性病變輕重不一,病史越長,或反復急性發作次數越多,病理變化越嚴重。輕者僅膽囊壁稍增厚,粘膜下有慢性炎性細胞浸潤和少量纖維組織增生。病變逐漸發展,粘膜上皮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縮和退變,肌纖維漸被纖維組織代替,以致膽囊的濃縮和收縮功能均受到影響。若膽囊管有阻塞,滯留膽汁中的膽色素被吸收,而膽囊粘膜繼續分泌粘液,成為“白膽汁”,膽囊也可逐漸增大,形成膽囊積水。這種情況較少見,多數慢性膽囊炎最後膽囊均發生萎縮,囊腔縮小,功能完全喪失,常與肝臟的膽囊床緊密粘連。慢性膽囊炎常無典型癥狀,病人多感腹脹、噯氣、消化不良、不喜油膩食物,類似“胃病”的癥狀,有時右上腹隱痛不適。有的病人長期沒有癥狀。多數病人有膽絞痛發作或急性膽囊炎病史,經腹部檢查,右上腹可以有壓痛或僅有不適感。偶爾可摸到腫大的膽囊。膽囊壁的慢性炎癥可能與膽囊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80%的膽囊癌病人同時有膽囊結石和膽囊炎存在。

  診斷 主要依靠一些特殊檢查。B型超聲檢查簡便易行,對人體無害,可掃查到膽囊壁增厚、膽囊萎縮和結石的存在,宜做為首選的檢查方法。口服膽囊造影可檢測膽囊的濃縮及排空功能、膽囊管有無阻塞,並能顯示結石陰影,有助於診斷。十二指腸引流,若在膽囊膽汁部分發現有膿細胞、多數脫落上皮細胞以及膽石微粒,則支持慢性膽囊炎的診斷。但如無陽性發現,並不能排除診斷。本病須與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以及肝曲結腸癌等病相鑒別。

  治療 反復急性發作或有癥狀的慢性膽囊炎,尤其是伴有結石者,應行膽囊切除術。年老體弱或患有其他嚴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或肝病)者,可采用內科治療,除一般的助消化藥和解痙藥物外,膽汁制劑如牛膽酸鈉、去氫膽酸等有利膽作用,能增加膽汁的分泌,促進脂肪的消化與吸收,有利於膽囊的排空,可緩解癥狀並使病情穩定。此後,當病人條件許可時,再考慮手術。鑒於老年病人膽囊炎急性發作時病情發展較快,急診手術的死亡率遠較擇期手術為高,故應在緩解期進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