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需要外科治療的老年人必然增多。外科診治決策過程中,僅僅由於老齡而引起的爭論也很多。外科醫生往往相信老齡本身就會增加手術危險,因此對應該手術治療的老年人過於謹慎而放棄手術。因對老齡所特有的危險認識與估計不足,未作好充分準備即進行手術結果歸於失敗的事例也時有發生。因此,掌握有關老年外科的知識,將對老年人的外科治療決策提供幫助。

  流行學研究結果表明: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迅速增加的惡性腫瘤有:食管癌、胃癌、結腸腸癌、胰腺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宮頸癌等。國內外統計資料表明,1970年代以來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增加的原因中,與人類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有密切關系。因此,研究與認識老年外科中的一些特殊問題又具有普遍的意義。

  老年外科的特點 有以下特點:

  ① 由於老齡帶來的代謝與營養狀況的改變,老年人人體構成成分發生較明顯的變化。人體內總水量減少。體重中瘦體組織群所占比例下降。老齡人群營養不良的發病率顯著高於中青年人群,可達老年人群的60%。上述特點決定瞭老年患者對創傷、饑餓及感染過程的耐受與代償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減弱。

  ② 老年人血液中鄰-苯二酚胺、腎素、甲狀腺素及胰島素水平均較非老齡人群為低。上述改變削弱瞭機體對創傷應激反應的能力,削弱瞭代謝適應性反應能力,使老年患者機體處於相對不穩定狀態,較易因創傷、手術、失血等導致代謝與循環的失調。

  ③ 老年患者伴隨疾患較多。因一種外科疾病需要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可同時伴有多個系統器官的疾患,常見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病、慢性氣道阻塞性肺病變、動脈硬化性腦病、前列腺肥大等,手術後這些疾病可加重,甚至致死。

  ④ 老年人外科疾患的臨床表現也有其特點,這對診斷與治療決策均有重大影響,若不認識這些特殊性,可造成診治錯誤。老年患者機體反應性較遲鈍,癥狀與疾病進程常不一致,臨床癥狀常不典型,如潰瘍病已穿孔,或闌尾炎、膽囊炎已發生壞疽、穿孔卻可無明顯的反跳痛或腹肌緊張等臨床癥狀。高齡患者對感染、炎癥的限局化能力差,器官功能恢復較緩慢,創傷修復過程需時較長。這些特點對某些外科疾病的治療決策及手術前後處理均有重要影響。

  ⑤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免疫功能也逐漸下降。創傷修復中,結締組織增生的能力與速度也隨年齡增長而減弱與緩慢。營養不良所致的肌力減弱、肺活量減少,咳嗽無力等皆成為手術後各系統多種並發癥(如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傷口哆開及肺部並發癥等)發生的前提。因此手術方法與時機選擇上應當有別於青壯年,手術與麻醉時間應盡可能地偏短,手術不宜過大。有些需要手術治療的疾病,如膽囊炎、膽石癥、應盡量避免在急性發作時行急診手術。老年患者急癥手術死亡率比擇期手術高出2~4倍。

  老年患者手術危險程度的判斷 為使老年患者安全接受手術治療,應於手術前根據患者的精神、體力、營養狀況以及重要臟器功能檢查結果預測其手術危險程度,以便恰當地進行術前準備,選擇適宜的麻醉和手術治療方案。克雷默按下列標準將老年患者分為三類:①正常組。發病前無其他疾病,器官功能均正常,精力與體力均處於良好狀態。②較差組。患者已有明顯的“老弱”現象,如:體重減輕、消瘦、反應遲鈍,但主要器官功能尚處於代償狀態,適應能力明顯下降。③嚴重組。發病前已有明顯的伴隨疾患,如: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病等,適應與儲備能力明顯不足。對正常組患者可以施行較大的或癌癥根治手術,對後兩組患者則必須行全面檢查,對重要臟器進行一一評價,在術前做到最大限度的改善,盡力恢復與維持內環境穩態,在不影響療效的原則下施行較簡捷的手術。

  老年患者的術前準備 必須加倍重視術前的全身檢查,尤其是循環器官功能,肺功能,肝、腎功能,血糖,動脈血氣分析,心電圖等檢查。

  老年患者中,約2/3已有肺部疾患,主要是老年慢性支氣管炎。這對麻醉選擇與術後護理至關重要。肺功能檢查最大通氣量低於85%或雖高於85%但有臨床癥狀或出現紫紺者,或動脈血氣分析PaO2低於60mmHg或PaCO2高於45mmHg者,均有較高的術後並發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應勸說其戒煙,減少分泌,選擇性手術應安排在呼吸道感染發病少的季節,並在感染控制後進行。

  心血管疾患也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見的疾病。要充分估計循環系統儲備功能的減弱狀況。單純高血壓病雖不能構成並發癥,但術中、術後有發生腦出血或心肌梗塞的危險。術前與術中均應設法避免過大的血壓波動。有頻發心絞痛史的患者行選擇性手術前應進行內科治療以控制發作。已有心肌梗塞病史者,6個月內不宜行選擇性手術。心功能代償不全者或心律失常患者,均應於術前控制心衰,並使之洋地黃化。

  老年人的腎功能可能儲備很低。麻醉與手術中任何原因所致的失水或血容量喪失,均可導致休克,從而引起腎功能不全,因此,術前對電解質、血紅蛋白和血細胞壓積的檢查以及腎功能試驗是必要的。

  老年患者的麻醉 老年人的麻醉問題在於安全界限狹窄:循環和呼吸系統極易引起顯著變化;麻醉後並發癥增多;循環系統的衰老可使麻醉時心搏出量或周圍阻力突然喪失,血壓急劇下降;可出現心律失常特別是嚴重的傳導阻滯,於誘導氣管插管時一過性血壓上升也會帶來意外。老年人術前宜使用輕量的麻醉前用藥,以免導致呼吸循環抑制。絕大多數老年人對麻醉藥耐受量低。對全身麻醉和長時間麻醉耐受力低下。安定用作老年人的全麻誘導劑是比較安全的。氟芬合劑靜脈註射,輔以吸入麻醉和肌松藥是老年病人和衰弱病人的安全麻醉方法。但老年人使用肌松藥物宜小量,以能維持手術進行為度,以免自主呼吸長時間不恢復。

  因老年人椎間隙變窄,韌帶鈣化,穿刺硬脊膜外腔時常遇困難。老年人的硬脊膜外腔狹小,同樣容量的藥物常引起高平面麻醉,故其硬膜外麻醉藥的用量,僅是年輕人的1/3~1/2。隨年齡增長,藥量應逐漸減少。因硬膜外麻醉,術中可保持清醒,應激反應較輕,術後並發癥少,恢復較快,較實用於老年人的腹部及下肢手術。對老年人行腰麻時因麻醉平面不易控制,引起的血壓波動較大,故腰麻很少用於老年患者。

  老年人麻醉與術中易發生許多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變化與並發癥,如血壓不穩定、心律失常及心跳驟停、支氣管痙攣、嘔吐與誤吸等。術中嚴密監測是防止各項意外的重要環節,它也關系著術後平順的恢復。麻醉中除監測通氣量外,應行血氣分析,術中發生低氧血癥及二氧化碳蓄積,必將延遲麻醉後的蘇醒。

  老年患者的術後治療與並發癥防治 老年患者宜少給鎮靜藥以免引起腦部血供不足。鼓勵老年患者用力咳嗽,防止肺部感染。必要時還可作蒸汽吸入。為防止老年多見的術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和栓塞,宜用腳高位,多做主動或被動的下肢屈伸活動,在病情許可時,鼓勵老年患者早日起床活動。

  老年患者術後較易發生尿瀦留,有的男性患者還伴不同程度的前列腺肥大,若術後6~8小時仍不能自行排尿,應行留置導尿,1~2日後拔除。

  老年患者術後常見切口感染和切口裂開。常見於拆線後或二周後,應在充分麻醉下再作全層間斷縫合,並應加用減張縫合。

  

參考書目

 D.G.Seymour,Medical Assessment of the Elderly Sur gical Patient,Croom Helm Ltd.,Londo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