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之一。又稱基底細胞上皮瘤。其特點是發展緩慢,可破壞局部軟組織,但極少發生轉移。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發生均較隱匿,無自覺疼痛或不適感。過度的日光曝曬、接觸化學性致癌物質、遺傳因素等可能為本病病因。此外,長期接觸放射線及機械性損傷也可能與發病有關。皮損初起為孤立的丘疹,漸漸增大為結節,有蠟樣或珍珠樣光澤,隨後皮損增大,形成邊緣有珍珠樣隆起的斑片或斑塊。有四種類型:①結節潰瘍型。腫瘤為隆起皮膚表面的半球形結節,中心常破潰成為潰瘍瘍;②色素型。由於腫瘤內有多數黑色素而呈褐色或黑褐色,這一型易被誤診為惡性黑素瘤;③硬斑病樣型。腫瘤略帶黃色,為輕度隆起皮面的斑塊,摸之較硬,境界不太清楚,瘤體常向下侵入較深的部位。以上3型均好發於面、頸部,尤其是鼻、眼眶周圍及頰部;④淺表型。初起為淡紅斑,以後漸向外擴展,並出現珍珠樣的滾邊,該型好發於軀幹部。

  確診靠病變部位的組織病理學檢查,病理學特點是癌細胞緊密排列成巢,細胞核大小均一而深染,細胞的分化良好,無明顯的非典型細胞,在癌巢邊緣的細胞排列成柵欄狀,且與周圍基質間可見一半月形的裂隙。本病治療首選手術切除,一般作局部切除即可,不必包括附屬的淋巴結;其他如冷凍、激光、電灼及放射治療等方法亦可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