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免疫學傢、血液學傢,化學療法的奠基人之一。因對免疫學的貢獻,於1908年與И.И.梅契尼科夫共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854年3月14日生於德國西裡西亞的斯特雷倫(今波蘭斯切林),1915年8月20日卒於巴特洪堡。曾在佈佈雷斯勞、斯特拉斯堡和萊比錫等大學學習。1878年畢業於萊比錫大學並獲醫學博士學位。旋即任柏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助教,繼而升任講師、副教授。1890年在R.科赫領導的傳染病研究所任職。1896年任斯泰格利茨血清實驗所所長。1899年任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實驗治療學研究所所長。1906年起兼任施派爾研究所所長。

  他研究生物體對染料的親和力,發現生物體內不同的組織、細胞被染色的能力不同。他發明瞭活體染色法。最早研究細胞和組織的染色,發現染料分酸性、堿性、中性三類。1877~1878年鑒別瞭肥大細胞與漿細胞,1879年發現嗜酸性粒細胞。他首先鑒別瞭髓細胞性白血病的各種類型,第一次提出白細胞按所含顆粒染色特性的分類法。鑒別瞭白血病和貧血,將染色法用於細菌及原蟲(如瘧原蟲),並發明結核菌的抗酸染色。將身體器官按對氧的親和力分為三類。1886年用美藍為活性染色劑染神經節細胞、神經末梢。1891年用美藍治療神經痛。1882年用氟化熒光素觀察房水的流動,用重氮反應測尿中的膽紅素。1885年用對氨基苯磺酸治療碘中毒。1891~1892年發現,將相思豆毒素或蓖麻蛋白以極小量開始給動物註射,逐漸增加劑量,則動物對之產生免疫力(主動免疫),經相思豆毒素免疫的母鼠乳中含抗毒素,幼鼠食母鼠乳或接受抗血清可借此獲得暫時的免疫力(被動免疫)。他與同事使大動物產生主動免疫,以生產抗血清,幫助貝林生產白喉抗血清,設計瞭測定抗毒素量的方法。

  創側鏈學說。他借鑒化學傢費希爾“鎖和鑰匙”學說,認為細胞具有側鏈(後他改稱為受體)大分子。當細胞受到毒素(抗原)的作用後,由於受到刺激便產生大量的受體,並自細胞脫落至血流中,中和毒素,即為抗體。他研究瞭J.博爾代報告的動物血清的溶血反應,提出補體一詞,他的理論引起一場爭論,但A.P.von瓦瑟曼證明診斷梅毒的補體結合試驗即以埃爾利希的理論為根據。

  晚年集中精力於化學藥物治療傳染病的研究,他認識到血清療法對許多原蟲及細菌所導致的傳染病無效。1907年他提出:側鏈學說的基本原理也適用於化學藥物對於傳染病治療的作用機理,認為藥物既能與病原體細胞上的化學受體結合,又能與機體細胞上的化學受體結合,所以一個藥物既對病原體有殺滅作用,同時也損傷機體。於是他以德國發達的化學工業與染料工業為基礎,致力於探尋低毒高效的化學藥物。在秦佐八郎的協助下,他們曾以砷苯化合物為基礎,通過改變化學結構,合成千餘種衍生物,逐一篩選。1910年發現的第606號化合物,即二氨基二氧偶砷苯(商品名砷凡納明或606)不僅對錐蟲病有較好療效,而且能成功地治療梅毒。他被譽為化學療法的先驅。先後獲得世界各學術團體授予的81個榮譽稱號。著有論文6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