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之一。首載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其中《帛書·經脈》甲種本,即《足臂十一脈灸經》稱為“足泰(太)陰溫(脈)”;乙種本,即《陰陽十一脈灸經》稱為“大(太)陰眽(脈)”。《靈樞·經脈》稱為“脾足太陰之脈”。現通稱為足太陰脾經,簡稱脾經。

  循行 《帛書·經脈》甲種本所載本經脈自足至股內側,乙種本則明言為“是胃眽(脈)殹(也)。彼(被)胃,出魚股陰下廉,腨上廉,出內踝之上廉””。是從腹走向足的方向。《靈樞·經脈》作瞭修訂補充,仍依從足走腹之方向而行。足太陰脾經起始於足大趾內側端,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即蹠面與足背移行之邊緣,經過核骨,即第一蹠骨小頭之後,向上至踝關節內側髁的前緣,上行踹內,即小腿腓腸肌內側,沿脛骨後緣上行,至踝上八寸處交叉到足厥陰肝經之前面,再向上沿著膝關節及股部內側前緣,至腹股溝部進入腹腔之內,屬於本臟脾,絡於骨。再向上穿過膈肌,在食管(咽)兩側上行,連於舌根部,散於舌體之下。本經脈的分支是重新從胃分出,穿過膈肌,註入於心中,即接於手少陰心經(見圖)。

足太陰脾經循行線路圖

  病候 《帛書·經脈》甲種本所載除本經脈所過處之痛證外,隻有腹痛、腹脹、不嗜食,善噫等;乙種本所載本經脈“是動則病”與“是鉅陰眽(脈)主治其所產病”則與《靈樞·經脈》所載近同。歸納本經病候:舌根僵硬、疼痛,膝和股內側腫脹並厥冷,足大趾運動不靈,納食減少,噯氣,腹脹,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腹部痞塊,身體沉重無力,黃疸,嘔吐,胃脘痛,心煩,心下痛等。

  本經脈腧穴 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