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溢出於肌膚之間,皮膚表現青紫斑點或斑塊的一種病證。又稱肌衄、葡萄疫。外感和內傷均可引起紫斑的發生,兒童、成人都可患本病,女性患者較多。紫斑的治療,熱盛宜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陰虛宜滋陰降火,寧絡止血;氣虛益氣攝血,健脾養血。預後一般較好,也有少數反復發作,病程纏綿。

  紫斑的病因病機主要為熱盛迫血、陰虛火旺、氣虛不攝,其中以熱盛迫血引起的紫斑較為多見。當外邪入侵,釀成熱毒,或因飲食、情志、勞倦等原因導致的臟腑內傷,陽氣內內盛而蘊生的內熱,使血脈受到火熱熏灼,致使血熱妄行,血從肌膚腠理溢出脈外,少則成點,多則成片,瘀積於肌腠之間,使皮膚呈現青紫顏色的斑點或斑塊而形成紫斑。胃和脾同屬中土,肌肉為脾胃所主,熱氣入胃,胃熱熾盛,熏發於肌肉,血液外溢而形成紫斑。因此,紫斑的發生與血脈及脾胃關系密切。

  紫斑一般多發生在四肢,特別是下肢最為多見。皮膚呈青紫斑點或斑塊,大小和形狀不一,按壓紫斑處,其色不褪。紫斑面積小,數量少,則出血較少,斑色紅赤,病情較輕;面積大,數量多,則出血較多,斑色紫黑,病情較重。故臨證時,首先應辨析紫斑的數量及顏色。其次要考慮有無其他部位出血,若伴有齒衄、鼻衄、或尿血、便血,為病情較重。此外,還要辨別有火無火、屬虛屬實,以便正確地立法、選方、用藥。臨床常見證型有:①血熱妄行。皮膚出現紫紅色瘀點,瘀斑,下肢較多見。紫斑形狀不一,大小不等,有的甚至互相融合成片。發熱口渴,尿黃便秘,或伴有鼻衄、齒衄、便血、尿血,苔黃,脈弦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黃湯合十灰散。②陰虛火旺。皮膚瘀點,瘀斑色紅或紫紅,時輕時重,或有鼻衄、齒衄。常伴頭暈,乏力,肌膚作熱,顴紅心煩,或手足心熱或潮熱盜汗,口渴,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寧絡止血,方用茜根散加減。③氣不攝血。紫斑色紫暗淡,多呈散在性出現,時起時消,反復發作,過勞則加重,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或萎黃,飲食不振,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弱。治宜益氣攝血、健脾養血,方用歸脾湯加味,可酌加仙鶴草、地榆、蒲黃等增強止血及化瘀消斑之功。

  紫斑預後一般較好,但少數患者由於陰虛與火旺,氣虛不攝與血溢脈外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以致持續出現或紫斑反復發作,病程纏綿,體質日益虛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