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病證。見於妊娠7個月以後或正值臨產,或分娩後一兩天。以突然眩暈倒僕,不省人事,頸項強直,全身抽搐,目睛上視,口吐白沫,牙關緊閉,醒後復發,或昏迷不醒為主要臨床表現。又稱“妊娠癇證”或“妊娠風痙”。子癇在發生前多有水腫,蛋白尿,高血壓,頭痛劇烈,頭暈眼花,胸悶泛惡等先兆癥狀,其發病多為肝腎陰虛,陽亢化風所致。治療以平肝熄風止痙為主。

  子癇首載於隋代《諸病源候論》。明代萬全(密齋)《萬氏女科》指出子癇多由氣虛夾痰夾火所致致。清代程鐘齡《醫學心悟》指出本病最暴最急,速愈為善,否則母子性命俱難保全。《醫宗金鑒》認為本病由肝心二經風熱所致,《類證治裁》則強調陰血不足,虛火內動,挾痰上擾是子癇發病的重要因素。近人張山雷《沈氏女科輯要箋正》,對本病論述最詳,指出孕後陰虛不足,陽亢為本病的主要因素。1949年以來,婦科界將本病作為專題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死亡率明顯降低。

  子癇的發生是由於肝腎虧虛,陰血不足,肝失濡養而肝陽上亢,或情志激動,肝火上擾,肝風挾痰火上逆而致。

  子癇的治療應據其主癥及發作前、發作時的表現,結合兼證、舌苔、脈象,辨證施治。①陰虛肝旺。懷孕後期,經常頭痛,頭暈,目眩耳鳴,心煩胸悶,面色潮紅,兩脅作脹,發作時突然倒仆,昏不知人,四肢抽搐,舌紅苔少,脈弦滑數。治宜滋陰潛陽、熄風止痙,方用羚羊鉤藤湯加減。②脾虛肝旺。孕後常有頭暈,目眩,胸悶惡心,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肢體水腫,發作時突然倒仆,昏不知人,四肢抽搐,苔膩,脈細濡滑。治宜健脾除濕、平肝潛陽,方用羚羊角散加減。③痰火上擾。突然昏不知人,顏面青紫,喉中痰鳴,口吐白沫,肌肉震顫,抽搐頻發,舌紅或降、苔黃膩,脈弦滑。治宜瀉火滌痰、熄風止痙,方用羚羊鉤藤湯加減,並送服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昏迷不醒者除鼻飼給藥外,可用醒腦靜針劑2~4支加入25%葡萄糖40毫升內靜脈推註。針刺治療,常取人中、風池、豐隆,大陵、行間等穴。

  子癇的預防很重要,在孕期有先兆子癇征象時即應重視治療並適當休息,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孕期應經常測體重(孕晚期每周體重增加不超過500克,否則為隱性水腫),量血壓(一般不超過17.3/12KPa),化驗小便,若有異常應及早治療。如果子癇已經發作,應盡快控制抽搐與昏迷,並專人護理。如經治療後病情未見好轉,應終止妊娠,否則會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