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甚則脫出於陰道口之外的婦科常見病證。常併發陰道前後壁膨出。古代又稱為陰挺、陰菌、產腸不收等。子宮脫垂的產生主要是氣虛下陷,收攝無權;或年老腎氣虛弱所致。治療以補氣升陷,補腎固脫為主。

  本病的最早記載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陰挺出下脫候”。明代《景嶽全書》指出本病可因胞絡損傷,氣虛下脫,鬱熱下墜等引起。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明確指出陰挺為“子宮脫出”。現代多採用綜合方法,除服中藥外,還配合合用熏洗法、針灸法、盆底肌肉運動鍛煉等多種治療方法,取得顯著療效。

  子宮脫垂發生在產後者,多因難產、產程過長、臨產時用力太過或產時處理不當,胞絡損傷,或產後過早勞動而致,發生在平時者,則多因氣虛下陷,或素體氣血不足,或產育過多,腎氣損傷,或年老腎氣虛弱,沖任不固,無力系胞所致。

  本病常見證型有:①氣虛下陷。證見子宮下移,甚或脫出於陰道外,平臥能回縮,勞則墜出更甚,少腹墜脹,神疲乏力,小便頻數,帶下增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益氣升陷,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②腎氣不固。證見子宮脫垂,少腹下墜,腰脊酸楚,頭暈目眩,耳鳴,神疲乏力,小便頻數,苔薄質淡,脈沉細。治宜溫腎益氣固脫,方用大補元煎加減。③濕熱下註。證見子宮脫出陰道之外,日久不回縮,局部焮紅腫痛,表面潰爛,黃水淋漓,小便灼熱,大便幹燥,苔薄黃膩,脈細數。治宜清利濕熱,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濕熱下註多因感染而致,並非引起子宮脫垂的直接原因,故待潰破治愈後仍應益氣升陷或補腎益氣以治其本。除上述治療外,尚可用針灸治療,選穴:子宮、維胞、陰陵泉、三陰交、長強等;或用艾灸關元、百會、腎俞、足三裡等穴。此外亦可用生枳殼、艾葉、蔥白、五倍子、蛇床子、白芷、枯礬煎湯熏洗陰部。子宮輕度脫出者,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子宮托。

  子宮脫垂程度較輕者,一般療效較好。如久經治療仍不能回納,年齡在經絕期者,可采用手術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