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氣血津液理論對四診所得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確定判斷氣血津液病變狀態的辨證方法。它著重於分析疾病與氣血津液的關係、確定病變是否在氣血或影響津液,繼而判斷氣血津液的虛實盛衰,臨證常需與臟腑辨證結合使用。因為氣血津液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亦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具體表現,因而,臟腑病變與氣血津液病變常常相伴出現,互相影響。此外,氣血津液辨證尚須結合八綱辨證以進一步確定氣血津液病變的性質,如氣虛、血虛和津液虧損為虛證;氣滯、氣逆、血瘀、水液停留為實證;血熱屬屬熱證等均是兩種辨證方法結合運用的結果。

  關於氣血津液的病理變化和證候表現,早在《內經》中就有瞭詳細的描述,並始載“氣虛”、“氣脫”、“氣逆”、“血虛”、“津脫”等證名。為瞭使之系統,近人稱為“氣血津液辨證”。

  辨證內容 氣血津液辨證包括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辨證等內容。

  氣病辨證 氣是臟腑組織的機能活力,其病理變化多表現為各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紊亂或障礙。亦即氣虛、氣陷、氣滯、氣逆。①氣虛。多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以神疲倦怠,四肢乏力,脈虛無力等全身機能活動低下的癥狀為主。②氣陷。氣虛未得及時治療,進一步發展,或勞累過度,致使元氣當升不升,而反下陷所致。臨床表現以脘腹脹墜,脫肛久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弱為主。③氣滯。病邪內阻,七情鬱結,或陽氣虛弱,溫運無力,使氣機阻滯,運行不暢而致。氣滯證的臨床特征為脹悶疼痛,據氣滯部位的不同,脹痛部位也有差別,肝鬱氣滯一般為胸脅脹痛,胃氣鬱滯則為胃脘脹痛。④氣逆。七情、外邪、痰濁、食積、火熱均可壅阻氣機,使氣當降不降而反上逆。臨床常見以咳嗽氣喘為主的肺氣上逆,以呃逆、噯氣為主的胃氣上逆,以頭暈目眩,面紅目赤為主的肝氣上逆三種氣逆證。

  血病辨證 血行脈中,運行全身,起滋養濡潤全身臟腑組織的作用,血病主要表現為血虛不足、血行障礙、血熱妄行等類型,即血虛、血瘀、血熱。①血虛。大病、久病、產後、外傷等可耗傷陰血,或臟腑功能減弱,影響血的化生,均可形成血虛證。血虛證的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面色萎黃無華,爪甲淡白,舌淡,脈細等。②血瘀。七情鬱結,寒邪侵襲,氣虛無力推動或跌打損傷等均可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停滯不行的血瘀證。其臨床特征是固定性刺痛、拒按,甚者有腫塊,面唇晦暗,舌有瘀點、瘀斑,脈澀等。③血熱。由外感溫熱病毒,或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而成。血熱證的臨床表現,如為溫熱病可以為高熱,神昏,咳血、吐血、尿血、衄血,或皮膚斑疹,舌紅絳,脈弦數等。一般雜病可以為各種出血、皮膚癢疹等。

  津液辨證 主要表現在津液虧損和水濕停聚兩個方面。①津液虧損。熱病、久病或思慮過度暗耗津液,或臟腑功能失常,津液化生不足,導致津液虧損。臨床表現主要是咽、口、鼻、唇、皮膚、毛皮、大便幹燥等現象。如胃津缺乏,則口渴喜飲,腎液虧損則尿少。如熱病傷津,可影響肝腎之陰不足而發生痙厥。②水濕停聚。外感濕邪或肺、脾、腎、三焦、膀胱等臟腑運化輸佈水濕的功能失常,均可引起水濕停聚。其臨床表現以面目、四肢、胸腹、甚則全身水腫,如水濕停滯可成痰飲,而引起咳喘痰盛。

  證候關系與治則 氣血津液的病證之間常互為影響,因津液和血離不開氣的化生,而氣必須依附於血和津液而存在。所以氣虛可致血虛津虧,血虛津虧者,氣亦易衰,以致氣血(津液)俱虛。在失血、多汗、多尿和吐瀉等大量津血流失的情況下,可出現氣隨血(津)脫之證,治療宜氣血(津液)雙補或益氣固脫方能有效。血屬陰主靜,不能自行,有賴於氣的推動,一旦氣虛或氣滯,推動無力,則血行不暢,而致氣虛血瘀或氣滯血瘀。如氣機逆亂,則血亦隨之而逆亂,或血隨氣升,而見面紅、目赤、頭痛、甚則吐血等表現。如血隨氣陷,則表現為脘腹墜脹,甚則二便、前陰下血等癥。因此,治療血行失常的病證,常須配合補氣、行氣、降氣等藥。同樣,津液的輸佈及排泄,亦賴氣之升降出入、推動鼓舞。所以,氣虛、氣滯可致水濕停滯,而水濕停聚又可使氣機不利,二者互為因果,在治療上,行氣與利水常合並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