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受某種刺激後出現的一種類似白血病的血象反應,即白細胞總數增高,周圍血液中出現幼稚細胞。是繼發於某種疾病的一種血液學異常。表現頗似白血病,而事實上並非白血病,隨原發病的好轉,刺激因素消除,類白血病反應也迅速消失。

  分類 按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按細胞形態分為粒性(嗜中性或嗜酸性)、淋巴和單核細胞性;按細胞總數量分為白細胞增多性和白細胞不增多性。急性、粒細胞性和白細胞增多性類白血病病反應最常見,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 >50×109/L,血中出現中、晚幼粒細胞,有時也可見少量原始粒及早幼粒細胞;其次是淋巴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周圍血淋巴細胞常超過40%,偶可出現幼稚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時,周圍血單核細胞超過30%;白細胞不增多性類白血病反應較少見,血中有數量不等的幼稚細胞。

  病因 類白血病反應多見於各種感染和惡性腫瘤,其次為化學藥物中毒、過敏反應、大出血等。

  感染 ①細菌感染,如肺炎、流腦、痢疾、骨髓炎、膽囊炎、敗血癥等。白細胞顯著增多超過5萬,一般不超過100×109/L,超過200×109/L者罕見。血片中桿狀核、晚幼及中幼粒細胞增多,並可見少數早幼粒細胞,個別病例出現原始粒細胞。血象類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結核病引起的類白血病反應,原始加早幼粒細胞可高達50%以上,類似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有時也可引起單核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②病毒感染,如水痘、麻疹、風疹、乙型腦炎等,可引起淋巴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③寄生蟲感染,多引起嗜酸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

  惡性腫瘤 見於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腎癌等,以上各類癌腫均屬腺癌,易轉移至骨髓引起類白血病反應(多數為粒細胞性,少數為淋巴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常合並貧血,稱骨髓癆性貧血。

  其他各種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芥子氣中毒、有機磷中毒等)、大出血、急性溶血、大面積燒傷、嚴重創傷等均可並發類白血病反應。各種藥物過敏、皮膚病、結締組織病、過敏性肺炎等可引起嗜酸粒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

  發病機理 尚未明確。有人認為細菌、病毒毒素、缺氧、免疫反應和化學藥物等特定因子刺激,損傷骨髓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同時刺激骨髓組織導致造血細胞增生活躍,因而骨髓腔內壓力增高促使大量幼稚細胞通過損傷的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循環。此外刺激因子還可使血流加速,促使骨髓儲存池內大量白細胞進入邊緣池和循環池,因此,外周血可見幼稚細胞出現。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有原發疾病的存在及其臨床表現,結合血象及血、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可以確診。和白血病的鑒別要點為:類白血病反應若原發疾病去除後,血象可恢復正常;血小板及白細胞常正常;粒細胞內有中毒顆粒;血片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陽性率及積分明顯增高,借此不難和白血病區別。此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時,ph'染色體多陽性。

  治療 治療原發病,隨原發病好轉或痊愈,血象即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