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時期是人類的基礎階段,15歲以下的兒童占總人口的1/3。從醫學角度看兒童與成人有很多不同之處,兒童處於不斷發育之中,年齡越小,差別越大(尤其是3 歲以下)。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因此無論是保健還是疾病的防治都要考慮到兒童的特點。

  兒童時期的特點 總的特點是全身組織和器官逐步成長,體格、心理和精神狀態均在不斷發育。①解剖方面。兒童的體格與成人顯然不同。體重、身長、頭長與與身長的比例等都與成人有差別。如2個月胎兒頭長占全身長的1/2,新生兒占1/4,2歲後占1/5,6歲時占1/6,12歲時占1/7,成人僅占1/8。呼吸管道狹窄,容易阻塞。腎臟的重量與體重的比值相對大於成人。腎臟的位置較成人時期低,所以較成人容易在腹部觸及。小兒骨骼發育尚未完善,容易發生佝僂病等。②生理方面。年齡越小,生長越快,所需營養物質和液體總量,相對都較成人高。每日攝入的熱量,成人約209.2kJ/kg(50kcal/kg),而嬰兒則高達460.24~502.08kJ(110~120kcal/kg)。嬰幼兒需熱量高,但其消化能力差,容易出現消化不良,乃至脫水酸中毒。小兒的脈搏和呼吸次數也比成人快,嬰兒時期尤其明顯。③病理方面。幼兒稍受疾病刺激即可出現異常血象,如有核紅細胞增多等,肝、脾也可腫大,恢復到胎兒造血狀態。維生素 D供應缺乏時,嬰兒患佝僂病,而成人隻見骨軟化癥。支氣管肺炎多見於嬰幼兒,而大葉性肺炎較多見於年長兒和成人。許多疾病在兒童表現得與教科書中所描述的不完全一致,常說成“不典型”其實從兒科學角度看是典型的。④免疫方面。嬰兒時期對不少感染性疾病易感。例如新生兒可發生大腸桿菌敗血癥,母血所含免疫球蛋白 M雖然可以對抗致病性大腸桿菌,但因其分子量較大,不能通過胎盤,故新生兒對大腸桿菌易感性高。新生兒受感染後,感染不易局限,但有些傳染病如麻疹、腺病毒感染等在出生最初幾個月很少見,主要原因是母體的特異性抗體IgG可以通過胎盤傳遞給小兒,形成暫時性的被動免疫,直至母遞抗體消失,兒童又對這些傳染病易感。兒童時期不但遺傳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較為多見,許多後天性疾病也可以發生。環境因素對兒童生理病理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因此這個時期的發病率都遠遠超過成人時期。⑤診斷方面。嬰幼兒不會敘述,年長兒可因害怕而不敢表達病情,所以許多病史資料來自傢長或其他監護人。檢查時兒童會因害怕而不合作。在問診和檢查時要細致耐心,要有一定的技巧,小兒傳染病多,所以預診很重要。不少疾病的臨床表現,可因年齡差別而大不相同。例如桿菌性痢疾在成人危重病例罕見,而在小兒往往急驟起病,形成中毒性痢疾,甚至先出現為高熱和驚厥而尚無腹瀉癥狀,給臨床診斷造成困難。又如新生兒、年長兒和成人出現驚厥的原因大不相同。⑥治療方面。兒童對治療多有恐懼心理,醫務人員的態度應親切、和藹,應註意營養、休息、操作要輕柔。兒童用藥劑量及種類、外科手術也有與成人不同之處(見兒童用藥特點、兒童外科特點)。⑦預後方面。小兒恢復功能旺盛,病後若經適當治療,往往迅速痊愈。例如小兒骨折後易於矯正及恢復,又如腦炎後遺癥一般較成人少見。但另一方面,小兒的危重急癥可以急劇發展而導致死亡,這種情況多見於新生兒以及敗血癥、感染性休克患兒。幼兒亦可因突然喉痙攣、氣管異物而致急性呼吸道梗阻乃至呼吸衰竭死亡,盛暑季節或進行手術時可發生高熱和脫水。6個月以下嬰兒會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死亡,稱為嬰兒猝死綜合征。

  兒童的年齡分期 可從不同角度將兒童分為幾個時期,各時期是連續的,娩出前的胚胎發育期(妊娠頭8周)及胎兒期(從妊娠8周至出生)可屬於胎生期,娩出後即進入生後期,圍產期即介於其間。

  ① 圍產期。胎兒滿28周(體重1000g)到出生後一周。圍產醫學是1960年代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科學。

  ② 新生兒期(從娩出到1個月)。新生兒由宮內生活過渡到娩出後獨立生活,器官和組織發生巨大轉變。對環境開始適應。新生兒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高於其他年齡組。

  ③ 嬰兒期,或稱乳兒期。從生後28天至1周歲。這段時期的特點主要是以母乳為食,生長發育特別快,需要較高的熱量和蛋白質、維生素。1歲時體重為出生時的3倍,身高增加50%。運動功能發育很快,1歲末時多能行走,並開始說話。但此時消化系統功能不足,食物的質量稍有問題即易引起腹瀉和營養紊亂。另外,由於母體傳遞的免疫力逐漸消失,而後天獲得的免疫力尚未完善,因此很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和傳染病。

  ④ 幼兒期。從1歲末~3歲末,體格發育稍慢,多已斷奶或不以乳類為主要食物,能獨立行走,與周圍環境接觸較多,言語功能發育很快。這階段的兒童喜歡獨自玩耍或找成人作伴,常見疾病仍以消化系統及營養性疾病為多,急性傳染病因接觸機會多而發病率增高。中毒、外傷等事故也是嬰幼兒時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⑤ 學齡前期。從幼兒期結束到入小學前,即3~7歲。雖然生長速度減慢,但智力和體力開始較快發育。此時期的特點是言語發展快,模仿性強,與外界環境有較多的接觸,求知欲強、好問,開始養成獨立的人格和行為能力。在此時期要註意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道德情操。繼續做好計劃免疫註射的加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出現“營養過度”和“營養失衡”的新傾向,特別是城市兒童。疾病仍以急性傳染病為主。此期兒童還容易發生意外事故如車禍、燙傷、藥物中毒等。

  ⑥ 學齡期。從入小學到青春發育開始的一個階段,即7~12歲。此時生長發育比較恒定,腦的功能和免疫系統日漸完善。除呼吸道感染比較常見外,其他器質性疾病已較少見。此時體內淋巴系統發育處於高峰,故常有扁桃體炎,易發生變態反應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等,以及與免疫機理有關的疾病,如急性腎炎、風濕熱等。此年齡也是換牙期,6歲第一磨牙開始萌出到12歲全部乳牙脫落換成恒牙。飲食和衛生習慣不良常引起齲齒等多種口腔疾病。學齡期兒童認知能力加強,心理進一步發展,逐漸由傢庭、學校進一步接觸外界社會。此時期應重視心理健康,預防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發生。

  ⑦ 青春期。指第二性征出現到生殖功能基本發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長。青春期開始時間隨地區、氣候、種族而異。中國大部分地區女孩自10~11歲,男孩12~13歲開始,分別在18~20歲基本完成。青春期特點是:a.體格發育出現第二高峰;b.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發育;c.開始具備生殖功能。青春期一些病理現象與實際性發育水平有關。可出現性發育障礙、神經癥等。許多疾病與成人相似,急性傳染病少見。

  

參考書目

 諸福棠、吳瑞萍、胡亞美主編:《實用兒科學》,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