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遺傳過敏素質者發生的慢性過敏性皮膚病。發病與遺傳性過敏素質有關,患者及其傢族成員中,常有患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合膜炎、支氣管哮喘、枯草熱及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者,故本病又稱為遺傳過敏性皮炎。根據發病緩急及病變表現,本病有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之分。急性期滲出傾向明顯,慢性期則以肥厚及苔蘚樣變為主要表現。在整個病程中,患者有明顯的瘙癢。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可有血清IgE升高、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和嗜中性白細胞功能低下等免疫學的異常。這些發現雖可解釋許多臨床現象,例如患患者對許多物質如魚、牛奶、蛋類、花粉、黴菌、蟎、動物皮毛、灰塵等易發生變態反應,對上述物質皮劃痕試驗陽性及對病毒和葡萄球菌感染的抵抗力降低等,但還不能全面解釋所有現象。因此,對其發病機理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根據初發年齡,本病可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及青年、成人期。約80%以上患者的初發年齡在5歲以內,且經過一段病程後大多可自然痊愈,僅少數患者自嬰兒期發病,經兒童期及青年、成年期,反復發作,經久不愈。還有的患者不經嬰兒期,而直接在兒童期乃至青年、成人期發病。

  臨床表現 根據初發年齡分為以下三期。

  ①嬰兒期。多在出生後3~6個月發病,少數見於3個月以下。皮損多限於顏面、頭皮,尤以兩頰為著,耳後、四肢亦可累及。皮疹為多形性,有紅斑、丘疹、丘皰疹同時存在,滲出傾向明顯,有明顯瘙癢,常伴有抓痕、糜爛及結痂。皮損好轉時脫屑、幹燥。病情時輕時重,多數於2歲左右可望痊愈,故又名為嬰兒濕疹。

  ②兒童期。發病多在5歲左右,皮損常見於膕窩、肘窩、腕部及踝部,亦可見於其他部位。表現為濕疹樣或苔蘚樣斑片及散在性丘疹,伴輕度色素沉著,加重時可有滲出。少數病例表現為癢疹樣,見於四肢及背部。可於2~3年內逐漸痊愈,個別拖延至青春期。

  ③青年及成人期。多見於面、頸、上部軀幹、膕窩、肘窩等處,表現為苔蘚樣斑片或散在的幹性丘疹,伴有鱗屑、抓痕、血痂。手足背患處可有慢性皮炎改變。多數在40歲後逐漸痊愈。

  診斷與鑒別診斷 典型的臨床表現、病程長而易於再發和有明顯的異位性疾病史(傢族或個人)是診斷的主要依據。組織病理學改變與濕疹大致相似,缺乏特異性。血清IgE雖通常升高,但不能視為診斷依據。

  嬰兒期應註意與脂溢性皮炎鑒別。脂溢性皮炎好發於頭皮、耳後,多見於3個月以內的嬰兒。還應註意與尿佈皮炎及疥瘡等鑒別。

  治療 首先要註意保護患部,減少激惹。不要用過熱的水、肥皂水、鹽水或花椒水洗燙。盡力避免搔抓、摩擦等機械性和各種化學性刺激。避免過熱的溫度刺激,如冬季時室溫不宜過暖、衣著不宜太厚等。減少精神緊張和過度勞累,註意避免接觸可導致過敏的物質,例如衣著尤其是內衣以棉織品為宜,不用有毛及化纖成分的衣物,不進食可使癥狀加重的食物如海味、辛辣食品。外用藥要盡量簡單有效,而少刺激性及致敏性。

  對有糜爛及滲出的皮損,可選用3%硼酸液等濕敷。幹燥後可外用40%氧化鋅油或皮質類固醇霜劑。慢性肥厚性病變可外用含松餾油、糠餾油或煤焦油的糊劑。有感染時可在上述外用藥中加入利凡諾或新黴素等抗菌藥物,但應註意引發過敏的可能。

  全身治療可給抗組胺藥物,瘙癢嚴重者可在晚間給鎮靜藥。有明顯感染者給抗生素,紅黴素口服或註射皆有益。皮質類固醇激素原則上應避免使用。必須使用時,要註意外用及全身應用皮質類固醇的副作用。

  預防 患者應預防各種並發癥的發生。由於患者對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較低,濕疹未治愈前不能種痘,不要與新接種牛痘的人及患單純皰疹的人接觸,以防發生感染。繼發的細菌感染應積極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