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排糞或排尿有異常的病人進行的護理。目的是保持衛生,解除不適感和預防併發癥。

  對排糞的護理 排糞異常的護理包括以下幾種:

  ①便秘。即排出幹硬的糞便,間隔數日不能自行排糞。便秘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為排糞習慣不良,糞便因水分在結腸內被吸收而變幹硬;攝入食物中缺乏纖維素食物或飲水不足;精神緊張等。糾正瞭以上情況排糞仍不能改善時,可服用緩瀉藥。。亦可使用肛門栓劑,將栓劑插入肛門,一般在插入後15~30分鐘見效。灌腸法是往大腸內灌入液體以協助排糞,常用0.1~0.5%肥皂水高張溶液,通過滲透壓差從體內吸取水分,軟化糞便以利排出。灌腸時應事先做好解釋,取得合作。讓病人側臥,將肛管插入直腸約10~15cm後抬高灌腸筒,使液面距肛門45~60cm,讓溶液緩慢流入,溶液流完拔出肛管,囑病人盡量保留溶液5~10分鐘再排糞。

  ②腹瀉。指排出液體狀或不成形的糞便,排糞次數增多。腹瀉時,肛門、會陰、臀部經常受到排泄物刺激,所以保護局部清潔幹燥很重要。一旦發生腹瀉,要找出原因采取相應措施。

  ③腸脹氣。指腸內有過量氣體積聚而不能排出。腸脹氣的原因是飲水時咽下大量空氣;食入產氣食物如豆類、蘿卜等;腹部手術後腸蠕動緩慢等。首先要避免產生腸脹氣的情況及物質,必要時可插入肛管以暫時排氣,肛管應插入較深,連接管插入床邊水瓶內,觀察有無氣泡排出,放置約20分鐘。勿放置時間過長,以免影響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和蠕動。 ④大便失禁。指不能自主控制糞便及氣體從肛門的排出,一有排糞反射就排出糞便。原因有生理和心理的,如某種器質性病變或支配括約肌的神經作用失常;情緒的不正常等。大便失禁的病人心情多緊張不快,感到難堪。首先應根除失禁的原因,要加強護理措施,減少皮膚刺激,保持床單及衣物不被污染並控制不良氣味,加強大腸訓練,協助病人逐步恢復肛門括約肌的控制能力。

  對排尿的護理 影響排尿的因素有心理因素(如焦慮狀態會產生尿頻和尿急,反之也會引起肌肉普遍緊張,妨礙排尿)、液體攝入量、藥物、手術和其他創傷。在以下排尿異常情況下應加強護理。

  ①尿瀦留。膀胱脹滿而不能自動排出尿液。膀胱膨脹可高達臍部水平,腹部呈膨隆狀。尿瀦留可因某些心理因素、手術或創傷(特別是腹部手術後)、產後或前列腺肥大引起。表現為下腹脹痛、急躁不安、發汗,主要體征是無尿排出。遇有尿瀦留,首先排除機械性梗阻,然後讓病人處於正確的排尿體位,並可用暗示法(如使其聽流水聲),將手放在溫熱水中等促進排尿,若仍無效則應采用導尿術,將無尿導尿管自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導尿用具和操作技術必須無菌。

  ②瀦留尿溢出。尿瀦留後膀胱繼續充滿,膀胱內壓力增高,尿液不斷積聚,膀胱受到一定壓迫時即可排出少量尿液,但當膀胱內壓力減輕排尿即行停止,而膀胱仍呈脹滿狀態,其處理和護理措施與尿瀦留相同。

  ③尿失禁。指尿道括約肌不能控制膀胱排尿,持續發生滴尿現象。這使病人處於十分窘迫的境地,自尊心被傷害。首先用內科或外科方法排除導致尿失禁的因素,如治療泌尿道感染,矯正解剖上的問題,解除膀胱痙攣等,此外可給予膀胱訓練,即按照1~2小時送一次便器或讓病人去廁所,在訓練過程中可拉長間隔時間,以便有意識地控制或引起排尿。此種訓練方法可刺激並幫助其控制功能的恢復。另外可指導病人每日數次收縮和放松會陰部肌肉,以加強尿道括約肌的作用。在設法恢復排尿功能的同時,還應註意保持會陰部清潔,註意保護皮膚,去掉不良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