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地將胃內容物經過食管、口腔而排出體外的反射性動作。在發生嘔吐之前常先有噁心。若噁心伴有嘔吐動作,但未將胃內容物自口腔排出,稱為幹嘔。噁心與嘔吐常同時出現,但也可以單獨發生。

  嘔吐可能是一個無關緊要的癥狀,如小兒在上呼吸道感染發燒時,即可引起嘔吐;但也可能是一種嚴重疾病的臨床表現,如顱內腫瘤。

  嘔吐需與反胃鑒別,嘔吐特別是劇烈嘔吐時,可同時有迷走神經興奮現象,如出汗、頭暈、面色蒼白、、流涎、血壓下降及心跳緩慢,常可感到極度不適。而反胃不需用力,無輔助肌肉運動參與,單純為胃及食管的逆蠕動,將胃內容物自口腔排出體外,無迷走神經興奮現象。

  嘔吐從生理意義上講是一種保護性反射,可使胃內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排出體外,但在劇烈嘔吐時,不僅使病人感到不適,而且因為胃液中含有鹽酸、鉀及鈉離子,大量胃液丟失會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堿中毒。若嘔吐時間較久,病人不能進食,除加重脫水外,還可引起營養物質缺乏。

  生理過程 嘔吐是一個復雜而協調的動作。首先是幽門收縮及關閉,胃竇的收縮,使胃內容不能進入十二指腸內,同時胃底及賁門松弛,腹肌收縮,橫膈肌肉收縮使橫膈下降,造成腹腔內壓力增加,胃被壓擠,迫使胃內容逆流到食管經口腔排出。與此同時,聲門反射性關閉,呼吸停止,軟顎、舌骨、喉頭抬舉,關閉鼻咽及會厭通道,防止胃內容進入鼻腔及呼吸道。這種復雜而協調的動作通過延髓的嘔吐中樞完成。

  嘔吐中樞接受以下三部分傳來的刺激:①中樞神經傳來的刺激。如在腦炎、腦腫瘤時,病變區域發出沖動刺激嘔吐中樞。②化學感受器觸發區的刺激。此區位於嘔吐中樞的附近,化學刺激如藥物(阿樸嗎啡、氯黴素)、異常代謝產物(如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癥)。這些刺激引起此區的興奮,然後發出沖動刺激嘔吐中樞。③心臟、胃腸道、肝、膽、胰、泌尿系統等的末梢神經的刺激。沖動通過迷走神經或內臟神經的向心神經傳入纖維,以刺激嘔吐中樞。來自上述三方面的沖動,刺激嘔吐中樞到達一定的強度(閾值),嘔吐中樞即發出沖動通過支配喉、咽部肌肉的迷走神經傳出纖維,支配食管及胃的內臟神經傳出纖維,支配膈肌的膈神經、支配肋間及腹部肌肉的脊神經,通過這些肌肉的協調動作,完成嘔吐的全過程。

  病因 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化學感受器觸發區及精神因素所致,稱為中樞性嘔吐。另一類是由於胸腔、腹腔臟器病變刺激末梢神經而引起,稱為反射性嘔吐。

  中樞性嘔吐 常見的原因是顱內病變如腦炎、腦腫瘤、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力增高或病變直接刺激嘔吐中樞而發生嘔吐,嘔吐前常無惡心先兆,與飲食無關,突然發生劇烈的嘔吐,大量胃內容物自口內噴出,即所謂噴射狀嘔吐。同時伴有劇烈頭痛和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在腦炎時則有高熱。

  神經性嘔吐的特點是嘔吐發作與情緒波動、精神緊張明顯相關,多在飯後發生,不伴有惡心,嘔吐時不費力,胃內容物反復小量嘔出,能照常進食,所以營養狀態不受影響。

  發生在早期妊娠的嘔吐,可嚴重到不能進食,伴有明顯的惡心,歷時幾周後消失,其原因與內分泌紊亂有關。

  由於化學感受器觸發區受刺激而引起的嘔吐多伴有明顯惡心,兒童嘔吐中樞比較敏感,在急性感染時,由於毒素的作用也可引起嘔吐。

  反射性嘔吐 常見的原因是心臟和腹腔內器官病變引起。

  在急性心肌梗死,特別是下壁心肌梗死時,可引起嚴重的惡心、嘔吐,常同時伴有胸痛、呼吸困難、出冷汗、心悸。

  在急性胃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時都可發生嘔吐,同時伴有上腹部疼痛。但前者在嘔吐後腹痛可緩解,後兩者在嘔吐之後腹痛並無改變。

  急性闌尾炎早期可發生上腹痛及惡心、嘔吐,很像急性胃炎,但以後腹痛則轉移到右下腹部。

  梅尼埃爾氏病是因內耳水腫引起的發作性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與眼球震顫等,也屬反射性嘔吐。

  鑒別診斷 瞭解嘔吐的特點、嘔吐物的量及性質、與飲食的關系以及其他伴隨癥狀,對確定嘔吐的原因很有幫助。嘔吐呈噴射狀,不伴有惡心或僅有輕度惡心,但有明顯頭痛、脈緩慢,不同程度的視力及意識障礙,應考慮是由於顱內壓增高所致。但患偏頭痛、青光眼時也可伴有明顯的頭痛,頭痛的部位常與病變的部位相符合。

  嘔吐若不費力也不伴有惡心,而是飯後一口一口吐出時,應首先考慮為神經性嘔吐。幽門梗阻時,吐物量大而無膽汁,有隔宿食物,吐物有酸臭味。小腸梗阻的部位不同,其嘔吐物也不相同,在高位腸梗阻時,呈劇烈嘔吐,嘔吐物量大並含有大量膽汁;在低位腸梗阻時,嘔吐物有糞臭。若嘔吐物有血液,則見於上消化道出血。

  進餐後不久發生的嘔吐,多為神經性嘔吐或因幽門處有潰瘍所致。若餐後不久集體發生嘔吐則多為食物中毒。

  嘔吐伴有眩暈者,常見於梅尼埃爾氏病及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引起的第Ⅷ對神經損害。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小腦腫瘤也可表現為嘔吐伴有眩暈。

  治療 首先應針對病因,若病因難以即刻去除,應對癥治療,依據引起嘔吐的原因選擇止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