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病。也稱膿皰瘡,俗稱黃水瘡。表現為淺在性膿皰與膿痂。好發於口周及鼻周,具有接觸傳染性,能自身接種。多見於夏秋季節,好發於學齡前兒童。

  病原體 大多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少數為鏈球菌或二者混合感染。

  分型 膿皰病分為兩型:①大皰型膿皰病。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初起為粟粒大水皰,迅速增大到到花生米大或更大些。開始水皰內容清澈,約1日後,皰液變渾,膿汁沉於皰底,淺層液體仍清亮,呈半月形的積膿現象,是為本型的特征之一。皰破後成為糜爛面,其上有膿痂。其周圍可發生新的水皰。皮損好發於面部及四肢等露出部位。病理變化為表皮角質層下膿皰,皰內可見多數嗜中性細胞。②膿痂性膿皰病。由溶血性鏈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水皰,迅速變為膿皰,皰易破而結成密黃色厚痂,並不斷向四周擴展。好發於面部、口周、鼻孔周圍以及四肢外露部位。病理變化同大皰型。此型可伴發急性腎小球腎炎。新生兒膿皰病屬此型(見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征)。

  治療 輕癥隻需局部治療,清潔、去痂,外塗1%龍膽紫溶液、利凡諾糊膏或抗生素軟膏。皮損廣泛或伴有淋巴結炎、發熱者,應給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內服。

  預防 註意皮膚清潔,及時治療痱子、濕疹及其他瘙癢性皮膚病。托幼機構及小學校加強預檢,發現患者及時隔離治療。

  深膿皰病 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潰瘍性膿皰病,是膿皮病中的一種類型。皮損與膿皰病相似,但較為深在。本病初起為炎性小結節,表面有膿皰、結痂,去痂後可見邊緣高起和碟形潰瘍,數周後愈合,遺留淺瘢痕。可發生於任何部位,雙小腿多見。患者多為體弱、營養不良及衛生狀況差的兒童。局部治療同膿皰病,但需內用抗生素。此外,要註意改善衛生狀況,增強營養,提高一般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