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組織或器官的一部分由於血流阻斷而發生缺血性壞死的現象,又稱梗塞。血流中斷的原因有栓塞(常是由於栓子,隨血流帶到他處並停留在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血栓形成〔血管內血液凝成固體(血栓)的過程〕或動脈持續痙攣,若不能及時建立起足以供給該組織所需血液的側枝迴圈,則組織發生缺血性壞死。比如脾的動脈為終動脈,與附近動脈無吻合枝,阻塞後不可能建立側枝迴圈;若這些動脈因血栓或栓子而堵塞,即可引起梗死。梗死的組織一般呈灰白色,如腎、脾的梗死,稱白色梗死或貧血性梗死死。有的梗死灶中有出血,稱紅色梗死或出血性梗死,見於組織疏松,血管吻合支豐富,或有雙重血液循環的器官,如肺和腸的梗死。梗死對機體的意義與受累器官或部分的重要性和對缺氧的敏感性、梗死的大小以及有無感染等關系密切。如脾梗死常不引起嚴重後果,心臟梗死常是嚴重的。皮膚、肝、甲狀腺等由於血管豐富,梗死罕見。

  脾、腎梗死 多由栓子所致、常為多發性。梗死灶肉眼觀察常呈錐體形,錐體的底部位於器官的包膜面,錐體的尖部指向動脈被堵塞的部位,梗死灶早期為粉紅色,組織發生缺血性壞死後發生自溶,並吸收水分,致壞死區內壓力增高,血液被擠出,梗死灶呈白色。梗死的邊緣帶由於炎癥反應而充血,由於毛細血管的損害而出血,故呈紅色。腎梗死主要累及腎皮質。腎包膜下的一薄層腎皮質由於還有包膜血管供血,故不梗死。脾、腎梗死灶最後由巨噬細胞清除,纖維組織從梗死灶四周長入,形成梗死灶小則可無癥狀。亦可引起脾區或腰部疼痛、腎梗死可有血尿癥狀。肉芽組織使梗死灶機化、愈合,形成表面下陷的瘢痕。

  肺梗死 肺靜脈回流受阻(如二尖瓣狹窄、左心衰竭)時,肺呈高度慢性瘀血,肺毛細血管床充分開放,出現肺動脈栓塞,這時才會發生梗死。由於肺有雙重血管(肺動脈及支氣管動脈)供血,梗死發生後,支氣管動脈仍向壞死區供血,血液得以從被損害的血管滲出,故肺梗死為出血性。臨床上表現咯血。肺梗死灶大致呈錐形,錐體的底位於肺胸膜面,錐尖指向肺動脈被堵塞部位。相應的肺胸膜面常有纖維蛋白性滲出物附著,呼吸時肺胸膜與壁層胸膜摩擦引起胸痛、後梗死灶內血液吸收,肉芽組織長入,形成瘢痕。

  心肌梗死 是最嚴重的梗死之一。臨床上或稱心肌梗塞(見心肌梗死)。

  腦梗死 發生於腦血流中斷或嚴重減少時,如腦動脈栓塞,腦動脈粥樣硬化伴發血栓;頸內動脈或椎動脈嚴重的粥樣硬化(可伴血栓形成)時;甚至嚴重的低血壓時也可發生嚴重的腦梗死、腦組織中蛋白質較少,水分及脂質多,血流阻斷後是液化性壞死。梗死灶多為不規則形白色,有時可為出血性,若梗死區小,可由吞噬細胞清除,由神經膠質細胞增生,形成膠質瘢痕而愈合,對病人影響較小。若梗死區大,常形成囊腔。腦梗死常引起昏迷,偏癱,甚至死亡。

  視網膜梗死 視網膜的中央動脈為終動脈,若被阻塞,可引起視網膜梗死而致失明。

  腸梗死 腸系膜上動脈阻塞(因栓子、血栓、腸扭轉、腸套疊、腸疝等)可引起出血性梗死,又稱腸濕性壞疽,病人可出現腹痛、便血等急腹癥表現,甚至出現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死亡。腸系膜下動脈阻塞可不引起梗死,但常引起缺血性結腸炎。

  感染性梗死 又稱敗血性梗死,如細菌性內心膜炎、菌血癥時,細菌可在梗死區繁殖,常引起化膿性炎癥。敗血性梗死往往是敗血癥的一部分,後果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