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潑斯坦-巴爾病毒 (EBV)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又稱腺熱。M.A.愛潑斯坦及Y.M.巴爾於1963年從伯基特氏淋巴瘤細胞培養中分離出 EBV,並以後證實為IM的病原,故得此名。本病主要表現發熱、咽炎、淋巴結腫大。末梢血淋巴細胞增多,並出現異常淋巴細胞;血清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血清中出現特異性EBV抗體。發病多呈散發性,有時亦可發生局部流行。年幼兒童感染EBV多為隱性感染,而發生在易感的年長兒童和成人時則引起IM。發病年齡多在15~25歲。預後良好,一般能自自愈。在發達國傢如英國、美國的發病率較高。年發病率均為100/100000。而在發展中國傢發病率較低,因為發展中國傢的年幼兒童多已感染EBV,據統計4~6歲兒童中,EBV抗體陽性率可達90~100%。而發達國傢中如英國和美國,同年齡兒童的 EBV抗體陽性率僅20~40%。此病易感的年長兒童和成人較多,一旦發生EBV感染,即易患IM。此外,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明,EBV感染與伯基特氏淋巴瘤和鼻咽癌的發病密切相關。病人、隱性感染者和EBV攜帶者為本病傳染源。病人和隱性感染者中,以隱性感染者較多。EBV攜帶者有恢復期攜帶者(患病恢復後仍攜帶和排出 EBV者)和健康攜帶者(攜帶和排出EBV而無癥狀者)。健康人的咽喉部可攜帶EBV,不斷從唾液排出病毒。傳播途徑主要是口對口密切接觸如接吻等。含有 EBV的唾液污染的食品、食具等也可引起間接傳播,輸血傳播不常見,空氣飛沫傳播有可能但尚不肯定。

  病原體 EBV屬皰疹病毒科,形態和結構與其他皰疹病毒相同,但抗原性不同。EBV為嗜淋巴細胞性病毒,多在B淋巴細胞中復制增殖,含有EBV的淋巴細胞可轉化為淋巴母細胞,並持續分裂增殖。EBV迄今隻能在EBV抗體陰性的人和猴的淋巴細胞中生長。

  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 EBV侵入人體後,先在咽喉部淋巴組織、腮腺及其導管上皮細胞中生長復制,以後侵入血循環,感染B淋巴細胞,使其持續分化、增殖,產生大量各種抗體如特異性EBV抗體、嗜異性凝集抗體等,並產生一系列感染癥狀。有畏寒、發熱,呈持續高熱或不規則熱。咽喉部發生炎癥,表現咽痛、咽充血及扁桃體腫大,其上覆蓋白色或灰白色滲出物。由於全身淋巴組織增生,出現全身淋巴結腫大,以頸淋巴結腫大較常見,肝臟及脾臟亦腫大。約10%病人可出現麻疹樣或蕁麻疹樣皮疹。病程一般為2~3周,長的可達數月,一般可自愈。由於大量淋巴細胞分化增殖使全身許多組織器官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發生炎癥,所以並發癥很多,常見有肝炎,表現為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升高,少數可出現黃疸。其次可發生心肌炎、腦膜炎、腦炎、吉蘭-巴雷氏綜合征、面神經麻痹、視神經炎、脾破裂、溶血性貧血、肺炎、腎炎等。少數病人可發生脾破裂。末梢血象白細胞增高約1萬~2萬/μ1,由於T及B淋巴細胞大量分化增殖,淋巴細胞增高至50%以上,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在10%以上。IM病人血清中存在嗜異性凝集抗體,能使綿羊和馬紅細胞發生凝集反應,故稱嗜異性凝集反應。血清中出現特異性 EBV抗體。本病的死因多為脾破裂、腦膜炎或腦炎引起的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吉蘭-巴雷二氏綜合征引起的呼吸肌麻痹。

  診斷 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典型血象及血清嗜異性凝集反應陽性即可診斷。由於正常人或其他疾病如血清病、結核病等的患者血清亦有嗜異性凝集抗體,但可被豚鼠腎吸收,而IM病人血清嗜異性凝集抗體,隻能部分被吸收,故在做嗜異性凝集反應前,血清須經豚鼠腎吸收後,如仍為陽性,才有診斷價值。有條件可做抗EBV抗體測定。尤其是檢測EBV特異性IGM抗體,可做早期和現癥病人的診斷。但因其侵犯的組織器官較多,臨床表現比較復雜,須和病毒性肝炎、巨細胞病毒感染、急性扁桃體炎、白喉、傷寒、淋巴瘤、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血液病和其他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鑒別,根據本病典型臨床表現、特殊血象變化、血清嗜異性凝集反應以及抗EBV抗體的檢測,可以鑒別。

  治療 無特效療法,以支持和對癥治療為主。對高熱持續不退、嚴重黃疸、心肌炎、中樞神經系統合並癥和上呼吸道梗阻等,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對脾破裂病人,應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治療。

  預防 目前尚無有效預防措施,對急性期病人應隔離治療,鼻咽分泌物註意消毒。

  

參考書目

 耿貫一主編:《流行病學》,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