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體周圍的組織如視網膜、葡萄膜的血管破裂時,血液流入並積聚於玻璃體內的現象。視網膜血管病、血液病、眼內腫瘤、視網膜裂孔和外傷等均可引起玻璃體出血。出血量少時表現為飛蚊癥,多時為紅視癥。大量玻璃體出血會嚴重影響視力。少量的出血易被吸收,玻璃體可恢復透明,大量出血則較難吸收,若反復多次出血,最後形成緻密的膜,此膜收縮牽引可造成視網膜脫離。故對玻璃體出血應儘快查明原因予以治療。

  常見的玻璃體出血的病因有:眼外傷或眼內手術;視視網膜血管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視網膜靜脈周圍炎及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等;血液病,如惡性貧血和白血病等;大量脈絡膜出血,血液可沖破視網膜,侵入玻璃體內;眼內腫瘤破壞血管或腫瘤的新生血管破裂;視網膜裂孔處有血管斷裂,可引起出血。

  檢查時可見玻璃體呈點、片狀混濁,下方為重。用斜照法檢查見到紅色凝血塊。裂隙燈顯微鏡下可見玻璃體內有無數浮遊的血細胞。若能窺見眼底,則應尋找局部病變,確定病因。同時應查血壓、尿糖和作必要的血液學檢查。

  玻璃體出血的並發癥和後遺癥,常見以下幾種:①增殖性視網膜病變,一般少量出血不引起機化物,若大量反復出血,則可見視網膜上有新生血管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可導致視網膜脫離。②青光眼,突然大量的玻璃體出血,玻璃體內容突然增加,引起眼壓增高。出血在吸收過程中,紅細胞破壞後的碎屑阻塞小梁,也引起眼內壓增高。③血鐵質沉著癥,陳舊的玻璃體積血,可導致眼部含鐵血黃素沉著癥,與眼內鐵質異物引起的鐵質沉著癥相似,可引起並發性白內障。

  對玻璃體出血的病人,要根據病史、眼部及全身檢查所見,盡可能查明病因,針對病因治療原發疾病。當新鮮出血時,病人需臥床休息,口服止血藥,防止再出血。若出血量多,眼壓高時,需控制繼發性青光眼。用多種方法,促使玻璃體內出血的早日吸收。常用的藥物有透明質酸酶、α-糜蛋白酶、尿激酶及碘制劑等。若3~6個月後,出血吸收不良者,應考慮玻璃體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