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它隻作為一種醫療手段,後來逐漸發展為一門學科。因此,人們通常所說的“針灸”,既可以專指針灸療法,也可以用來表示整個針灸學科。所謂針灸學就是整理研究針灸醫療技術及其臨床應用規律和基礎理論的科學。

  發展簡史 針灸具有悠久的歷史。它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時期。古書上記載針灸起源的傳說,或謂太皞發明砭石,或謂黃帝創制九針。另外,古書上曾多次提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叫做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於距今8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到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與西周初期的甲骨文、鐘鼎文裡,有瞭表示針灸的象形文字,如尹、伊、殷、燮等字,都取象於針刺(或砭刺),意思是治理。至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醫學擺脫瞭巫的束縛,有瞭專業醫生。據《春科左氏傳》記載,名醫醫緩於公元前581年為晉景公診病時,指出病人已病入膏肓,因而“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這裡所說的“達”與“攻”指的就是針刺與火灸。戰國至西漢時期(公元前475~公元24),隨著煉鐵技術的進步,金屬制造的九針逐漸推廣。九針裡,既包括針刺工具,也包括按摩工具和外科工具。由於九針逐漸代替瞭砭石,從而擴大瞭針刺的實用范圍,加快瞭針灸發展進程,促使針灸從經驗向理論發展。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瞭兩種記載經脈的帛書,大約撰於戰國時期,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經脈理論專著(見馬王堆漢墓醫書)。被歷代奉為中醫理論經典的《黃帝內經》(見《內經》)中,很大部分是論述針灸基礎理論的。東漢、三國時期(公元25~265),許多傑出的醫學傢都擅長針灸,特別是3世紀的皇甫謐,采取《素問》、《黃帝針經》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這三部經典醫籍的針灸內容,撰為《針灸甲乙經》,成為一部從基礎到臨床構成完整體系的針灸專著,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兩晉、南北朝時期(265~581),針灸專著明顯增多,並且有瞭針灸穴腧圖。這一時期,針灸傳到朝鮮、日本等國。隋唐時期(581~907),針灸發展成為一個專門學科,當時的醫學教育機構太醫署裡設有針灸專業。五代、遼宋、金、元時期(907~1368),針灸學術更加向縱深發展。在北宋政府的支持下,醫官王惟一考訂經絡腧穴,增補瞭腧穴的主治病證,於1026年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頒行全國,次年又鑄銅人模型兩具(見針灸銅人),對針灸學術發展起瞭很大的促進作用。在這個時期,有些學者還專門研究和提倡某些專題,如針刺手法、灸膏肓腧穴法、按時取穴法、備急灸法、小兒灸法、外科灸法等,形成不同的流派。到明代(1368~1644),針灸名傢輩出,研究的問題更加深入而廣泛,還出現瞭很多匯集歷代各傢針灸文獻的著作。特別是楊繼洲在傢傳經驗的基礎上擴編而成的《針灸大成》一書,收編資料十分豐富,對後來的針灸學術界影響最大。明代繼承瞭宋、金、元的針灸流派,對針刺手法和灸法的研究都很重視,並且有瞭不燒灼皮膚的艾卷灸法。16世紀,針灸開始被介紹到歐洲。但到清代(1644~1911),醫者重藥輕針,針灸不如明代之盛。1822年,清政府竟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為由,將太醫院針灸科永遠關閉,嚴重挫傷瞭醫學界鉆研針灸的熱情。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針灸事業更加停滯不前。中華民國時期,當權者采取限制與排斥中醫的政策,針灸僅處於半合法的地位。針灸大發展,開始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51年,成立瞭直屬於衛生部的針灸療法實驗所,1955年發展成為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到1990年,全國已有75個科研單位設置針灸經絡研究機構,23所中醫學院設置瞭五年制的針灸學專業,在北京還建立瞭一所針灸骨傷學院,遍佈全國的2000餘所中醫醫院設有針灸科。以上機構都是國傢辦的,都具有相當規模。中國的針灸學術界,既包括老一代的中醫,也包括1949年以後在中醫學院或醫學院受過正規教育的中醫、西醫和西學中醫生;既有從事針灸臨床的,也有從事古典文獻研究和基礎理論研究的。針灸的科學研究已經涉及機體的各個系統和臨床各科。對針灸的調整作用、鎮痛作用、增強免疫力作用,以及經絡現象、經穴與臟腑相關等問題的研究,取得瞭大量有價值的科學實驗資料。對許多種疾病,通過臨床觀察,建立客觀指標和設置對照組等方法,確定瞭針灸療效,並初步瞭解治療機理。1949年以來,中國針灸學術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加快瞭對外傳播。50年代曾幫助蘇聯和東歐國傢的一些醫師學習針灸;1975年以來,又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在北京、上海、南京舉辦國際針灸班,為許多國傢培訓針灸人才。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傢和地區有瞭掌握針灸術的醫務人員,有些國傢還開展瞭針灸教學和科學研究,取得不少成績。中國自1979年5月建立針灸學會以來,加強瞭同各國針灸學術組織的聯系與交流。1979年6月和1984年8月召開瞭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每次都邀請來自數十個國傢和地區的針灸學者出席會議,推動瞭國際針灸事業的發展。1987年11月,由中國牽頭籌建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宣告成立,並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會員大會,同時召開瞭第一屆世界針灸學大會;1990年12月,又在巴黎召開瞭第二屆會員大會與學術大會。在兩屆大會上,主席、秘書長和司庫等三個席位皆由中國學者當選,按章程規定總部也設在北京。

  針灸療法 包括針法(見針刺療法)、灸法和後世發展起來的腧穴特種療法。在古代,凡是用各種針形工具刺入或按壓腧穴和病變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都稱為針法;凡是用燃著的艾絨或其他可燃材料燒灼或溫烤腧穴和病變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都稱為灸法。針法與灸法都依據經絡學說選穴施術,在臨床上又經常配合使用,所以從古以來就將兩者相提並論,合稱為“針灸”。隨著中國醫藥學的發展,針灸醫療技術日益豐富,針灸的涵義也相應擴大。古代的藥物薄貼和拔罐療法,逐漸發展為選穴施術。現代科學技術的興起,又使得電、磁、激光、紅外線、微波等成為刺激腧穴的手段,從而形成瞭一類不同於傳統針灸操作的醫療方法,即腧穴特種療法。在針灸療法的發展過程中,固有的針法、灸法也有所發展。有的在針刺火灸的基礎上又加上其他性質的刺激,如針上加電,名為電針療法;利用註射針頭刺入腧穴,同時註入小劑量藥物,名為腧穴藥物註射療法。有的不是選穴施術,而是根據相鄰腧穴的共性選區施術,如梅花針療法和溫灸療法等。因此,就今天的針灸學術而言,凡是以針刺火灸為基本形式的醫療保健方法,不論其是否選穴施術,或者凡是選穴施術的醫療保健方法,不論其是否應用傳統的針刺火灸,都屬於針灸療法范疇。

  針灸療法,使用方便。臨床主要應用於四個方面:①針灸治療:臨床各科都有許多適用於針灸治療的病證,包括許多功能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和某些器質性疾病。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43種疾病,建議各國采用針灸治療。中國自1949年以來的臨床實踐證明,針灸治療有效的病證有300餘種,其中效果顯著的有100多種。各種疼痛、感覺障礙、運動障礙,以及各種功能失調的病證,尤其適合針灸治療。②針灸保健:古代經驗和現代實驗研究證明,由於針灸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對疾病的防禦能力,因此,自古以來就用它作為保健的手段之一,借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③針刺麻醉:針刺麻醉的優點是比較安全,醫生可以隨時瞭解病人的反應,手術過程中對病人的生理幹擾少,術後疼痛輕,傷口愈合快。針刺麻醉已應用於100多種外科手術,效果較好的有前顱窩手法、甲狀腺切除術、頸椎前路手術、肺葉切除術、子宮全切除術、剖腹產、輸卵管結紮術和拔牙等。還有些手術則宜用針藥復合麻醉,以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④經絡腧穴診斷:檢查有關經絡腧穴部位的病理反應,或者測定腧穴的電位、電阻和導電量的變化;有助於辨別病證、病位及其虛實狀態。

  針灸雖然應用范圍較廣,但它絕不是萬能的。對於有明顯器質性改變的疾病和疑難重癥,盡管針灸可以減輕某些癥狀,但單靠針灸也難以治愈。所以,在臨床上應從病人的實際病情出發,從而決定是單用針灸治療,還是把針灸作為輔助手段來配合其他療法。

  隨著針灸學術研究的日益深入,在針灸學這個領域裡,正逐漸形成許多分支學科,如針灸醫學史、經絡學、腧穴學、刺灸學、微刺系統針灸學、經絡腧穴診斷學、針灸配方學、針灸治療學、針刺麻醉學、實驗針灸學等。耳針、頭皮針、面針、眼針、鼻針、手針、足針、腕踝針的研究與應用,使人們對微刺系統(身體某一局部同臟腑及全身各部位存在著對應關系,在這類特定的局部進行針灸,可以治療臟腑及全身各部位的疾病,這類局部即微刺系統)的認識逐漸深化,微刺系統針灸學正在形成之中。以無創傷無疼痛為特點的腧穴特種療法的推廣應用,預示著無創痛針灸學也將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