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藥學傢。字恕軒,號依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習儒,但嗜好醫藥,廣泛閱讀各種醫書本草,並抄輯瞭數千卷的醫藥資料,編成《利濟十二種》。今存僅《串雅》和《本草綱目拾遺》兩種。他十分重視收集民間走方醫的治療經驗,《串雅》就是以他採訪走方醫趙柏雲所得經驗方術為主編成的,成書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串雅》分內編(4卷)、外編(4卷)。內編分載藥總治、內治、外治、雜治、頂藥、串藥、奇病等門,對走方醫的截、頂、串、禁四種治法介紹甚詳。外編介紹禁藥及起死、、保生、奇藥、針法、灸法、貼法、熏法、洗法、吸法、雜法、偽品、法制、藥品、食品、雜品、取蟲等門,主要介紹走方郎中所用的簡便治療方法及藥物炮制、作偽的情況。走方醫的許多治法方藥,具有簡、驗、便、廉的特點,但也有不少造假玄虛之處。這些秘方禁法常不輕易傳人,故世間很少有人瞭解其真情。趙學敏經過一番選擇,將不為一般醫生看得起的走方醫的經驗公之於世,是需要遠見和膽識的。他從小就在自傢藥圃觀察藥物,故對民間藥學知識興趣濃烈。他在19世紀末編成的《本草綱目拾遺》(10卷),在19世紀末刊行於世,廣泛收集各種文獻(如醫方、本草、地方志等)中的藥物知識,並長期采訪各地用藥品種和經驗。共記載李時珍《本草綱目》未收的藥物716種,多數為民間草藥,如雞血藤就是該書首收載。書中還記載瞭多種外來藥物,如金雞納、胖大海、各種藥露、“刀創水”(碘酒)、鼻沖水(氨水)等。訂正瞭《本草綱目》中的數十處錯誤,是繼《本草綱目》之後一部重要的本草著作。趙學敏善於廣采博收前人經驗,又能深入實際,註重調查,註意總結民間醫藥知識,對中國醫藥學作出瞭很大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