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醫學傢。字路玉,晚號石頑老人。長洲(今江蘇吳縣)人。生於明末。年輕時學儒,喜好醫學。明末戰亂,遂棄絕科舉,隱居洞庭山10餘年,專心於醫學。順治十六年(1659),社會已較安定,遂歸返故裡,專事醫業。他“診病投藥,必參酌古今,斷以己意”,並不斷總結經驗,經數十年,醫術甚精,被譽為“國手”。50歲後,他把大部分精力用來編寫醫書。康熙六年(1667),撰成《傷寒纘論》和《傷寒緒論》,康熙二十八年(1689),撰成《診宗三昧》,以後又陸續完成瞭《張氏醫通》(11695)、《本經逢原》(1695)、《千金方衍義》(1698)等書。內容涉及傷寒、脈學、雜病、本草、方劑等多方面。

  張璐在學術上的主要特點是參合各傢,加以發揮。他論傷寒,多宗方有執、喻嘉言兩傢,且在其三綱鼎立之說的基礎上,把太陽病分成風傷衛、寒傷營、營衛俱傷、風傷衛犯本,寒傷營犯本、寒傷營壞證、風傷衛壞證、營衛俱傷壞證八種類型,較方、喻二人對外感熱病的傳變分析更詳。在雜病方面,則取法於朱丹溪、薛己、張景嶽、王肯堂諸傢,參以己見。如對於血證,他認為出血的原因雖有多種,但根本是由於人體陰陽偏勝偏衰和臟腑之氣乖逆所致,因此,在治療上不能一概以血從上溢為火盛,血從下脫為陽衰,應當根據患者的體質、出血的色澤及特點綜合分析、判斷,且用溫健脾陽、滋養肺腎之陰治療血證頗有經驗,對臨床確有指導意義。對於痢疾,他力辟“凡痢盡皆屬熱”的說法,反對恣用苦寒藥物,倡用溫理氣化一法,對後世頗有啟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