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燥邪或體內津液不足,臨床以口鼻、肌膚、毛髮、大便乾燥等為主要表現的證。燥證可分為外燥證和內燥證兩類。

  關於燥證《內經》中即有論述,指出燥邪易傷肺,而致咳喘等癥。金代劉河間在歸納《內經》病機十九條臨床見癥的同時,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又增列“諸澀枯固,幹頸皴揭,皆屬於燥”一條。此後,明末清初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結合病機說明秋傷於燥,燥則傷肺而痿和喘嘔等病,均為燥傷肺氣所致,指出燥盛則火化而為熱。清代俞根初在《通俗俗傷寒論》中將燥邪分為燥涼和燥熱,使外燥證有瞭較明確的劃分。1949年後,根據燥證的病因和病機,全國統編教材又將燥證明確分為外燥證與內燥證,從而使之更加系統和完善。

  燥,指人體出現一系列幹燥的癥狀,無論是由外感燥邪引起,還是津液不足所致,其典型病理特點是津液虧虛,臨床可出現口渴咽幹、皮膚皸裂、毛發不榮、大便秘結、小便短少等癥,此為燥證的共同特點。此外,外燥與內燥,因病因病機的不同,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又各不相同。

  外燥證 又稱秋燥,是感受瞭自然界燥邪所引起的證候。燥邪侵犯人體,多從口鼻而入,肺主呼吸,與大氣相通,喜清肅濡潤,故燥邪易傷肺臟,影響肺氣的宣發與肅降,而出現幹咳少痰,喘息胸痛等癥。常見於感冒、咳嗽、失音、肺痿及西醫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氣管炎等疾病。據氣候的溫涼及兼邪差異,外燥證又有溫燥和涼燥之別。

  溫燥證 多發於初秋,此時雖燥氣已甚,夏季炎熱之氣並未消盡,而使燥中有熱。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心煩,鼻咽幹燥,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咯而不爽,舌邊尖紅,舌面幹燥,脈浮數等癥。此因燥熱化火,傷耗肺津所致。治宜辛涼甘潤、清肺潤燥,方用桑杏湯、清燥救肺湯。肺燥失宣,可累及大腸,引起傳導功能失常,如肺燥絡傷,熱迫大腸,可見咳痰帶血,腹部灼熱,大便泄瀉,治宜潤肺清腸,方用阿膠黃芩湯;若肺燥不能佈津,致腸燥津枯,可表現為咳嗽,痰粘不爽,腹部脹滿,便秘,治宜宣肺化痰,潤腸通便、方用五仁橘皮湯。肺經燥熱不清,傳入胃絡,使肺胃陰傷,表現為身熱不甚,幹咳不已,口幹舌燥而渴,以邪熱重而肺胃津傷為證候特點,治宜甘寒生津、滋養肺胃,可用沙參麥冬湯。

  涼燥證 多發於深秋,此時雖燥氣未衰,然已近冬季,氣溫偏涼。其臨床表現為發熱輕,惡寒重,頭痛無汗,咽幹唇燥,幹咳無痰或咳吐清稀,舌淡紅、苔薄白,雖有耗傷津液的特點,但主要傷人陽氣,治宜辛開溫潤,宣肺疏解,方用杏蘇散。

  內燥證 津液虧虛,臟腑、肌膚、毛竅得不到濡養和滋潤,臨床以幹燥枯澀為特征的證。可因熱盛傷津,津液丟失過多,或久病虧耗,致使體內津液不足所致。常見於熱病後期、虛勞、肺癆及西醫結核、貧血等疾病。

  熱盛傷津所致之燥,多因六淫病邪鬱而化火或臟腑內熱熾盛,高熱燔灼津液而致。臨床表現為高熱煩渴,大便幹燥秘結,小便量少色黃,甚則眼窩凹陷,神昏狂燥等。治宜泄熱存陰,針對不同的病因病位,用黃連解毒湯以泄熱保津;或用白虎湯以清熱生津;或用三承氣湯以急下存陰。

  津液過失所致之燥,多因嚴重嘔吐、瀉下、大汗,產後失血過多,大面積燒傷,或治療不當,過汗、過吐、過下等,致使體內津液大量喪失而致。臨床表現為口幹舌燥,皮膚彈性差,甚至目眶內陷,脈細等。治宜生津補液,或益氣養血,可分別用增液湯和當歸補血湯。

  陰液虧耗而致之燥,多因久病傷津,或年老精血不足,造成陰液損傷而津枯血燥。表現為全身衰竭,皮膚、指甲、毛發幹枯不榮,便秘尿少,舌幹或無苔,脈細數等。治宜滋養陰液,根據病變所及臟腑,可選用養陰清肺湯、養胃湯或一貫煎、六味地黃丸等方。如陰液過於虧耗,累及肝腎,致使水不涵木而肝風內動,在一系列幹燥癥狀的基礎上,又發生四肢拘攣,抽搐震顫等筋脈失養之癥,治宜補益肝腎,可用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