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各種不同的針具作用於經絡、腧穴或病變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稱針法或刺法。根據傳統習慣,用杼針和圓針按壓(並不刺入)體表的方法也歸於本療法,針刺療法和灸法共同組成針灸療法,是中醫臨床上的重要技術方法和治療手段。

  醫針 臨床常用的針具有毫針、三棱針、皮膚針、皮內針、火針、杼針、圓利針等。還有一種芒針,又稱長針,實際上是毫針長度的延長,也可歸於毫針(見醫針)。

  分類 根據各種針具不同的形制、用途、刺激方式等,可分為以下幾種:①毫針療法:用毫針(包括芒針)刺入體表內的治病方法,是針刺療法最為常用者。②電針療法:毫針刺入體表後針柄通以電流,以加強刺激量的治病方法。實際上,它是毫針療法和現代電刺激療法的結合。③皮膚針療法:用皮膚針刺激皮膚的治病方法。④刺絡療法:用三棱針刺血絡以放血的治病方法。⑤皮內針療法:用皮內針刺入體表,留置較長時間的治病方法。⑥火針療法:用特制的火針器具,燒紅後刺入體表的治病方法(見醫針)。⑦圓利針療法:用圓利針點刺體表或挑刺皮下組織的治病方法(見醫針)。⑧杼針療法:用杼針按壓經絡腧穴以治病的方法(見醫針)。⑨腧穴藥物註射療法:用註射針刺入皮膚後,推註相應藥物以治病的方法。因其有類似毫針療法的針刺感應,故歸於針刺療法。但其刺激方式是針刺和藥物的結合,故又另列一種。以上各種針刺療法的用途,各有側重,應根據病情需要和施術部位靈活應用。

  臨床常用體位 有以下幾種:①仰臥位,適用於前身部腧穴;②俯臥位,適用於後身部腧穴;③側臥位,適用於側身部腧穴;④仰靠坐位,適用於頭面、前頂、上胸和肩臂、腿膝、足踝等部腧穴;⑤俯伏坐位,適用於頂枕、後項和肩背等部腧穴;⑥側伏坐位,適用於頂顳、耳頰等部腧穴。

  應用原則及註意事項 ①各種針刺療法必須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應用,要選擇針對病情需要的經絡腧穴和病變部位進行治療,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見針灸配穴)。②各種針刺療法都有一定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並有一定的應用方法,對此必須嚴格遵守,以便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完成全部治療過程。③施術前,必須認真檢查針具和其他施用藥物、器材。④必須對醫生的雙手、患者治療部位和相應針具進行嚴格消毒。⑤充分暴露患者的治療部位,並正確取穴定位。⑥患者必須保持舒適安定的體位,在治療過程中,不可隨意移動體位,以免發生折針、彎針等針刺意外。⑦對患者行各種針刺療法時,要采取合適有效的刺激強度、掌握相應的針刺感應,以病人的耐受程度為標準來決定刺激量。對老人、小兒、孕婦和體弱者尤其需要註意,可采取刺激量較小的相應針刺療法和刺激方式。⑧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嚴密觀察患者各種反應情況,防止劇烈疼痛、過多出血、暈針和損傷重要內臟器官等情況發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