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艾絨置於灸器內旋灸的艾灸方法。其作用溫和,所以又稱溫灸法。灸器有溫灸筒、溫灸盒和葦管等。本法可以較長時間地連續應用,較方便而省時間。①溫筒灸。溫灸筒是一種特製的筒狀金屬灸器(圖1),筒底有許多小散熱孔,內裝艾絨(或摻以其他藥物),點燃後在穴位上下來回溫熨,以局部發熱紅暈,病人感到舒適為度。一般施灸15~30分鐘。常用的溫灸筒有兩種,平面式適於較大面積的治療,圓錐式適於較小面積的治療。②溫盒灸。用特製的盒形木制灸器(圖2),內裝艾卷固定在一個部位施灸的方法法。施灸時,將溫灸盒置於所灸處的中央,點燃艾卷後,對準穴位放在盒子的鐵紗上,蓋好蓋子,每次灸15~30分鐘。上述兩法適於風寒濕痹、腹痛、泄瀉、脹滿、痿證等。③葦管灸。將葦管的一端剪成半鴨嘴形,另一端用膠佈封閉(圖3)。施灸時,用半個花生仁大小的艾絨置於半鴨嘴形的一端點燃,然後將膠佈封閉的一端插入患者耳道內,患者耳部有溫熱感。每次可灸3~9壯,10次為一療程,適用於面癱。此外,還有用溫灸包施灸的方法。所用的器具是金屬制的扁盒,表面有散熱孔,盒內鋪有耐火材料做的保溫墊兩層。施灸時將特殊藥棒(中藥、助燃劑等制成)點燃,置於保溫墊中央,扣上蓋子,裝入保護包內,固定在需灸治的部位即可。

圖1 溫灸筒

圖2 溫灸盒

圖3 葦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