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賦稅名目之一。包括三項:①絲料。窩闊臺汗滅金後,在1236年將北方原金統治區居民分封給諸王、貴族和功臣,規定居民每二戶出絲一斤輸於官,每五戶出絲一斤輸於本投下。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改為每二戶出絲二斤輸於官,每五戶出絲二斤輸於本投下,合計每戶每年出絲料一斤六兩四錢(按一斤十六兩計算),稱為二五戶絲,其中交給各投下的稱為五戶絲。凡不曾分撥與各投下的居民,也要交一斤六兩四錢絲,全數歸官府收受。諸投下應得五戶絲,原來可以直接派人去分封地征取,流弊極大。忽必烈即即位後,下令二五戶絲全部上繳國庫,每歲令各投下差人到中書省驗數關支。②包銀。金朝滅亡前後,河北、山東軍閥林立,對人民肆意掠奪,賦稅名目極多,毫無限制。真定軍閥史氏對此加以改革,將各項賦稅合而為一,統一征收,稱為包銀,以後其他各地軍閥也相繼施行。1251年,蒙古國定漢地包銀額為每戶六兩,各地地方長官提出異議,改為四兩,並許一半折輸他物。忽必烈即位後,推行鈔法(見鈔)。包銀改為以鈔輸納,每戶鈔四兩。當時發行的中統鈔二兩(貫)同白銀一兩,所以實際上比原額減低瞭一半。元代紙幣不斷貶值,政府根據白銀與紙幣比值的變化而對包銀額加以調整。延祐七年(1320),又在江南征收包銀,對象是商人和回回人戶,每戶銀二兩,折合至元鈔十貫(等於中統鈔五十貫),可以推知北方包銀也應改為同樣數額。江南包銀在至治二年(1322)即停征。③俸鈔。蒙古政權統治下各級官吏並無俸祿,都以克剝人民為事。忽必烈即位後,始定官吏俸祿。至元四年(1267),令繳納包銀的民戶每四兩增納中統鈔一兩,稱為俸鈔,專作官吏俸祿之用。俸鈔實際上是包銀的一部分,所以一般記載隻說科差包括絲料,包銀兩項。

  負擔科差的主要是民戶,還有醫戶、獵戶等,軍、站、僧、道、儒等戶均免征。民戶中根據交納科差種類、數量的區別和隸屬關系的不同,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目。在各類戶中,包銀、絲料“俱各驗貧富品答均科”。也就是說,每戶的定額隻是一個平均數,實際上則是按各戶貧富不等、戶等高低而分別攤派不同的數額。據至元四年統計,科差所入絲一百零九萬六千四百八十九斤,鈔七萬八千一百二十六錠(一錠五十兩)。

  窩闊臺汗在1236年曾宣佈“依仿唐租庸調之法”,來制定賦稅制度。元代有人說:“包銀,謂民納鈔,包以充差發,即古之庸也。絲線,亦差發,古之調也。”元代北方的賦稅制度與前代的租庸調制是有密切關系的,科差(包銀、絲料)就是庸調的繼續,另一項賦稅名目稅糧則是租。但唐代租庸調以人丁為本,元代的科差則以戶為本(稅糧仍以人丁為本),而且收絲不收佈,反映瞭北方傢庭養蠶業的發達,這是兩者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