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籌畫沿海防務的專著。明鄭若曾編著,13卷。現存明嘉靖本、隆慶本、天啟本、清康熙本和《四庫全書》本等。天啟本題為“胡宗憲輯議”,《明史·藝文志》題為胡宗憲撰,均有誤。

  鄭若曾(1503~1570),字伯魯,號開陽,崑山(今屬江蘇)人。倭患起,繪輯沿海形勢圖12幅,後隨總督胡宗憲禦倭,增輯成《籌海圖編》。

  該書中有地圖114幅,約26萬字。“圖以志形勝,編以紀經略”(胡宗憲《籌海圖圖編序》),圖文結合。凡沿海地理形勢,明代海防部署,海防方略,海戰器具,中日歷來的交往,倭寇劫掠沿海的歷史,倭寇入侵的時間和路徑、武器裝備,戰略戰術以及平倭之功績等,均有敘述。書中註重記敘地理形勢,認為“不審形勢,不可以施經略”(《籌海圖編》嘉靖本,下同),詳細描述瞭自廣西至遼東的沿海阨塞形勝,或當巡哨之海域,或為設防之要地,一目瞭然。其《沿海山沙圖》是迄今所見中國最早而又詳備的沿海地圖和海防圖。《籌海圖編》詳輯禦敵之策,論列“共為異同”,以備抉擇,其中不少方略甚有見地。它針對當時軍備廢弛提出瞭選兵、擇將、加強訓練的主張。認為選兵第一可用的是“鄉野老實之人”,擇將則凡“可為海防之裨者,皆招致之”;練兵首要在“練心”,使“人心齊一”。它還主張練鄉兵,寓兵於農。它提出瞭海陸策應、攻守兼施的沿海防禦方略。其基本思想是禦近海、固海岸、嚴城守的多層防禦。認為海防“必宜防之於海”,“哨賊於遠洋”,“擊賊於近洋”;同時提出沿海各府“協謀會捕”,擊敵於將至。要在海岸要害處設防,進行堵截,擊敵於將登。嚴守要害之城,堅壁清野,擊敵於疲困,殲敵於城下,並詳列瞭守城的具體方法。

  《籌海圖編》總結瞭明初以來的沿海防衛經驗,對其後抗倭戰爭有指導意義,也為後人籌劃海防提供瞭借鑒。它是研究明代抗倭戰爭的重要文獻。其書論述海防、日本諸事多系作者耳聞目睹,並加考究,較為翔實可信。但書中反映出的天朝大國、閉關自固的思想應予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