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最後一個王朝。1925年禮薩沙取代卡紮爾王朝後建立。

  王朝開創和“白色革命” 禮薩沙(1925~1941在位)即位後,以武力消滅瞭半獨立的地方封建割據勢力。1938年劃全國為49州,州長不再由當地有勢力的汗充任,改由他委派的官員充當,以加強中央政權。禮薩沙還進行教育和司法改革,限制宗教勢力對政治的影響,支持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建設縱貫南北的伊朗第一條大鐵路。。他反對長期壓迫伊朗的英國,懷疑蘇聯,親近德國。德國勢力逐漸深入伊朗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戰初,伊朗宣佈中立。德國積極活動促使伊朗加入軸心國。英、蘇於1941年8月派軍隊分別從南北兩面開入伊朗。9月16日禮薩沙被迫退位,出走南非。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承王位。

  禮薩·巴列維(1941~1979在位)當政之初,國內局勢動蕩。1945年在北方成立瞭得到蘇聯支持的伊朗阿塞拜疆自治政府和北庫爾德斯坦自治政府,但1946年12月均被王國軍隊鎮壓。1951~1953年首相摩薩臺領導石油國有化鬥爭,反對英國對石油的壟斷地位。1951年3月,議會通過他的石油國有化法案。摩薩臺要求絕對權力,因而與國王發生沖突。1953年8月國王企圖將他免職未成,流亡國外。幾天後,軍人在美國支持下發動政變,摩薩臺被捕入獄。國王重新掌權後,實行親美政策。1955年伊朗參加巴格達條約組織(見中央條約組織)。

  50年代,伊朗局勢漸趨穩定。1949~1962年連續執行瞭兩個七年經濟發展計劃,雖未完成,但國民經濟有所恢復。60年代初,國王決心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行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即所謂“白色革命”。白色革命的重點之一是土地改革。土改法規定:地主交出土地,取得贖買金,土地由政府廉價分配給農民,價款15年還清。到1973年,已有1917925戶取得瞭土地,占土改前農戶總數的78.8%。政府在農村建立合作社,於1963年在德黑蘭舉行瞭第一次全國農民代表大會。還在工業中實行利潤分配和工人入股;在城市和鄉村推行現代教育,以減少宗教對教育的傳統控制。1963~1978年伊朗連續執行瞭3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1962~1972年十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一倍多。1973年以後,由於石油價格驟漲,收入暴增,國王乃於1974年8月下令將投資總額從322億美元增加到686億美元,經濟發展年平均增長率也從11.4%增加到25.9%。修改過的計劃片面追求高速度,超過瞭人力、物力、財力的可能,加上軍費開支過大,造成經濟計劃比例嚴重失調,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王朝的覆沒 1977年起,伊朗爆發大規模反對獨裁統治的群眾運動。其起因為:①經濟上的失敗使社會生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具有嚴重缺點的土改政策使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中產階級和公務人員因物價上漲而生活受到威脅。政府逮捕一些商人和工廠主處以重罰,導致商人和中小工業者加入反國王行列。以國王為首的特權階層胡作非為,貪污賄賂風行。②國王實行專制統治,特務組織薩瓦克肆意橫行,監獄人滿為患。一切言論、集會和組織政黨的自由都被取消,人民積怨日深。③巴列維王朝兩代國王都因力圖總攬大權和改革社會而遭到宗教界上層反對。他們指責國王違反1906年憲法規定的“國傢權力由國王、國會和宗教領袖分享”的條款,反對推廣世俗教育以及給婦女一些自由等西方化措施,也反對損及寺院大地產的土地改革。在這種情況下,各階層人民及左翼激進分子、伊朗共產黨等暫時聯合起來,而宗教勢力則利用人民的不滿情緒成為反國王運動的一面旗幟。阿亞圖拉·魯霍拉·霍梅尼取得瞭運動的領袖地位。他在60年代初曾因反對白色革命而獲得聲譽,1964年被驅逐出境,先後流亡到伊拉克和巴黎,在國外領導反國王的鬥爭。1979年1月16日,國王被迫出國,委任沙普爾·巴赫蒂亞爾組織內閣。霍梅尼於2月1日回到伊朗,2月11日巴赫蒂亞爾把政權交給霍梅尼任命的馬赫迪·巴紮爾甘政府,巴列維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佈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