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西域最高軍政長官。西漢時,都護為加於其他官號上的職稱,多以騎都尉領其職,秩比二千石;東漢時為單任官職。武帝、昭帝時常在渠犁、輪臺屯田,置使者校尉領護,以供應往來使者。宣帝地節二年(前68),遣侍郎鄭吉屯田渠犁,與匈奴爭車師,有功,遷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國。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漢,使鄭吉發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鄭吉為騎都尉,兼護車師以西“北道”諸國。因總領南北兩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始於此。西漢時,都護治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北),與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屬都護。都護開幕府。屬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侯、千人各兩人。都護職在統領大宛(今蘇聯費爾幹納盆地)及其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錫爾河中遊地帶)等行國,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得發兵征討。烏孫與漢結姻,故尤親倚都護。自鄭吉至王莽時,連置都護不絕,前後凡十八人,姓名見於史冊的有十人。宣帝時有鄭吉,元帝時有韓宣、甘延壽,成帝時有段會宗、韓立、廉褒、郭舜,平帝時有孫建、但欽,新莽時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亂,李崇沒於龜茲,遂罷都護。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西域十八國請復置都護,光武帝不許。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陳睦為都護。次年,焉耆、龜茲叛,共攻殺陳睦,遂罷都護。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將兵長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為都護,駐龜茲境它乾城(今新疆庫車附近,其址未詳)。十四年,班超還洛陽,繼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亂,征禧還,自此不復置都護。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復平西域,遂以長史行都護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