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傢。字存中。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至和元年(1054),沈括以父蔭入仕,任海州沭陽縣(今屬江蘇)主簿。修築渠堰,開發農田,頗有政績。嘉祐六年(1061),兄沈扶受命往江南蕪湖視察廢秦傢圩,沈括力贊沈扶,修修復舊圩,易名萬春圩,辟田千餘頃。嘉祐八年,登進士第,次年,任揚州司理參軍。治平三年(1066),入京編校昭文館書籍。

  熙寧年間(1068~1077),宋神宗趙頊用王安石為相,銳意改革,沈括也參與瞭當時的許多活動。熙寧四年十一月,遷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次年,兼提舉司天監。他首革弊政,罷斥不學無術之徒,起用佈衣盲人衛樸修訂新歷。後制成新渾儀、浮漏,修成《熙寧奉元歷》,受到遷官嘉獎。是年九月,又奉命督浚汴河水道,用先進方法測量瞭汴道地形。六年三月,遷集賢校理。五月,參與詳定三司令敕。六月,出使兩浙路,相度農田、水利、差役等事,並兼察訪。募饑民興修水利,上言罷免兩浙歲額外預買䌷絹十二萬匹。七年三月,遷太常丞、同修起居註。七月,遷右正言;擢知制誥,兼通進銀臺詞。九月,兼判軍器監。八年夏,遼人意欲侵占宋朝河東路沿邊土地,引起邊界糾紛。沈括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份,奉使交涉。他事先在樞密院詳閱檔案,弄清瞭宋遼雙方以前議定疆界在古長城的事實。到遼廷後,據理力爭,先後六次辯論,遼人不能屈,獲成而還。他在出使途中繪記瞭遼國山川險阻及風俗人情,成《使虜圖抄》,上於朝廷。不久受命權發遣三司使,主持中央財政工作。九年十二月,遷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十年七月,受劾貶官,以集賢院學士出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元豐三年(1080)六月,再次受宋廷重用,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成為邊防帥臣,積極練兵備戰。四年,西夏太後梁氏專政,宋朝乘機發兵大舉進攻,敗於西平府(今寧夏靈武西南)城下。西平府之役後,鄜延路軍兵在沈括指揮下先後攻占瞭細浮圖等諸寨。為瞭進一步遏制西夏,沈括等人提出瞭在橫山一帶修築城堡的戰略方針,被宋神宗采納。五年八月,給事中徐禧築永樂城(今陜西米脂西北)遭西夏圍攻,全軍覆沒。沈括因此責授均州團練副使,隨州(今湖北隨縣)安置,自此結束瞭他的政治生涯。

  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大赦,沈括改授秀州(今浙江嘉興)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祐二年(1087),他完成瞭在熙寧九年即已奉命編繪的“天下郡縣圖”。全圖包括大小總圖各一幅,分路圖十八幅,定名為《守令圖》,於次年投進。後來,宋廷給瞭他一個左朝散郎、守光祿少卿、分司南京的虛銜,準其任便居住。沈括便移居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將他以前購置的園地,加以經營,名為“夢溪園”,在此隱居八年後去世。其間,寫成瞭他的科學名著《夢溪筆談》,以及農學著作《夢溪忘懷錄》(已佚)、醫學著作《良方》等。沈括所著詩文,在南宋時經編成《長興集》四十一卷,今殘存十九卷。

《夢溪筆談》書影

  沈括資質聰穎,勤於思考,見多識廣,能夠向各行各業能者學習,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地學、生物醫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貢獻,在化學、工程技術等方面也有相當的成就。例如他在數學方面首創的隙積術和會圓術,提出瞭高階級差求數和公式及求弧長的近似公式。他提倡科學的十二氣歷,意識到石油的價值,表明瞭他卓越的科學見識。他的調查、觀測、科學實驗等方法,在當時也十分先進。北宋時期許多科學發明,例如活字印刷、指南針應用等技術,都借助沈括的記載而得以流傳。宋代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期,而沈括則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此外,沈括在文學、音樂、藝術、史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

  為瞭紀念這位世界聞名的中國古代科學傢,1979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該臺在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編號2027)命名為沈括。

  

參考書目

 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上海出版公司,1956。張傢駒:《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杭州大學宋史研究室:《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5。